首页 > 发现 > 全唐诗 >诗词名句 > 敦煌廿咏(并序) 附题隐士咏三七 > 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

“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出自哪首诗?

答案: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出自: 唐代 敦煌人作品 《敦煌廿咏(并序) 附题隐士咏三七》, 诗句拼音为: bìng yǒu 「 xián tōng shí èr nián shí yī yuè niàn rì xué shēng liú wén duān xiě jì 」 yī xíng

问题2:“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的上一句是: 卷末多《题隐士咏》一首 , 诗句拼音为: juàn mò duō 《 tí yǐn shì yǒng 》 yī shǒu

问题3:“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的下一句是: 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仅存第一首 , 诗句拼音为: dīng juàn 〖 sī liù yī liù qī 〗 、 wù juàn 〖 bǎi èr liù jiǔ ○ 〗 jǐn cún dì yī shǒu ,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仄

“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全诗

敦煌廿咏(并序) 附题隐士咏三七 (dūn huáng niàn yǒng bìng xù fù tí yǐn shì yǒng sān qī)

朝代:唐    作者: 敦煌人作品

青溪逐水薫渔樵,策杖褰衣屡蓦桥。
鸟坐春池双影近,人呼幽谷两声遥。
祥烟五色飞仙电,瑞草千藂(丛)间药苗。
河畔曲肱而取饮,嫌烦且弃树中瓢。
([一]以上诗凡六写本,其原编号及校次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
卷末多《题隐士咏》一首,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
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仅存第一首,不校。
甲卷题作「敦煌古蹟廿咏」,乙卷「廿咏」作「二十咏」。
[二]「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三]原卷无「向」字,依乙、丙、丁三卷补。
[四]「二」,甲卷作「三」。
[五]「短」下原卷有「见」字,依乙、丙、丁三卷删。
[六]乙、丙、丁二卷无「矣」字。
[七]「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八]原卷残缺处,元用甲、乙、丙、丁四卷补之。
凡校补字,均括以[],如[也自鸣]和以下括弧内均是。
[九]「鼓」,甲、乙两卷作「毂」。
[一○]「寻」,甲卷作「看」。
[一一]诗题丁卷作「灵岩莫高窟咏」。
[一二]「刹」,原卷作「日」,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三]「指」,甲卷作「至」。
[一四]「苏」字原阙,据甲、乙两卷补。
丙、丁卷「苏」作「苏」。
[一五]「走」原作「奏」,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六]「回」,乙卷作「还」。
[一七]「色」,甲卷作「素」。
[一八]「含」,丁卷作「合」。
[一九]「塞」原作「赛」,依丙、丁卷改。
[二○]诗题丙、丁两卷标作「瑟瑟监咏」。
[二一]此句甲卷作「为悬宝盖髪」。
[二二]甲卷有三处异文:第一句「昔时」作「昔日」,第二句「遗庙」作「唯庙」,第六句「坟傍」作「其傍」。
[二三]「台」,甲卷作「楼」。
[二四]「坐」原作「作」,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五]「转」,甲、丙两卷作「尽」。
)([二六]甲卷有两处异文,第二句「与此」作「以此」,第三句「一州」作「州县」。
[二七]「三」原作「一」,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八]「春渌苔生」四字原缺,依甲、丙、丁三卷补。
[二九]「嫩」原作「嬾」,依丁卷改。
[三○]「新」原作「连」,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一]「弄」,甲、丙、丁三卷作「散」。
[三二]「王」原作「往」,依丙、丁两卷改。
[三三]「鸿」,丙、丁两卷作「虹」。
[三四]「径」,丙、丁两卷作「堠」。
[三五]「生」原作「空」,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六]「量」原作「两」,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七]《题隐士咏》原载丙卷末,兹亦移录附於後。
)。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
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平仄?平?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
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平?,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平?,仄?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
?。

qīng xī zhú shuǐ xūn yú qiáo , cè zhàng qiān yī lǚ mò qiáo 。
niǎo zuò chūn chí shuāng yǐng jìn , rén hū yōu gǔ liǎng shēng yáo 。
xiáng yān wǔ sè fēi xiān diàn , ruì cǎo qiān cóng ( cóng ) jiān yào miáo 。
hé pàn qū gōng ér qǔ yǐn , xián fán qiě qì shù zhōng piáo 。
( [ yī ] yǐ shàng shī fán liù xiě běn , qí yuán biān hào jí xiào cì rú xià : yuán juàn 〖 bǎi èr qī sì bā 〗 、 jiǎ juàn 〖 bǎi sān jiǔ èr jiǔ 〗 、 yǐ juàn 〖 bǎi èr jiǔ bā sān 〗 、 bǐng juàn 〖 bǎi sān bā qī ○ 〗 。
juàn mò duō 《 tí yǐn shì yǒng 》 yī shǒu , bìng yǒu 「 xián tōng shí èr nián shí yī yuè niàn rì xué shēng liú wén duān xiě jì 」 yī xíng 。
dīng juàn 〖 sī liù yī liù qī 〗 、 wù juàn 〖 bǎi èr liù jiǔ ○ 〗 jǐn cún dì yī shǒu , bù xiào 。
jiǎ juàn tí zuò 「 dūn huáng gǔ jì niàn yǒng 」 , yǐ juàn 「 niàn yǒng 」 zuò 「 èr shí yǒng 」 。
[ èr ] 「 sān wēi 」 , jiǎ 、 yǐ 、 dīng sān juàn zuò 「 wéi shān 」 。
[ sān ] yuán juàn wú 「 xiàng 」 zì , yī yǐ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bǔ 。
[ sì ] 「 èr 」 , jiǎ juàn zuò 「 sān 」 。
[ wǔ ] 「 duǎn 」 xià yuán juàn yǒu 「 jiàn 」 zì , yī yǐ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shān 。
[ liù ] yǐ 、 bǐng 、 dīng èr juàn wú 「 yǐ 」 zì 。
[ qī ] 「 sān wēi 」 , jiǎ 、 yǐ 、 dīng sān juàn zuò 「 wéi shān 」 。
[ bā ] yuán juàn cán quē chù , yuán yòng jiǎ 、 yǐ 、 bǐng 、 dīng sì juàn bǔ zhī 。
fán xiào bǔ zì , jūn kuò yǐ [ ] , rú [ yě zì míng ] hé yǐ xià kuò hú nèi jūn shì 。
[ jiǔ ] 「 gǔ 」 , jiǎ 、 yǐ liǎng juàn zuò 「 gū 」 。
[ yī ○ ] 「 xún 」 , jiǎ juàn zuò 「 kàn 」 。
[ yī yī ] shī tí dīng juàn zuò 「 líng yán mò gāo kū yǒng 」 。
[ yī èr ] 「 chà 」 , yuán juàn zuò 「 rì 」 , yī jiǎ 、 yǐ 、 bǐng 、 dīng sì juàn gǎi 。
[ yī sān ] 「 zhǐ 」 , jiǎ juàn zuò 「 zhì 」 。
[ yī sì ] 「 sū 」 zì yuán quē , jù jiǎ 、 yǐ liǎng juàn bǔ 。
bǐng 、 dīng juàn 「 sū 」 zuò 「 sū 」 。
[ yī wǔ ] 「 zǒu 」 yuán zuò 「 zòu 」 , yī jiǎ 、 yǐ 、 bǐng 、 dīng sì juàn gǎi 。
[ yī liù ] 「 huí 」 , yǐ juàn zuò 「 huán 」 。
[ yī qī ] 「 sè 」 , jiǎ juàn zuò 「 sù 」 。
[ yī bā ] 「 hán 」 , dīng juàn zuò 「 hé 」 。
[ yī jiǔ ] 「 sāi 」 yuán zuò 「 sài 」 , yī bǐng 、 dīng juàn gǎi 。
[ èr ○ ] shī tí bǐng 、 dīng liǎng juàn biāo zuò 「 sè sè jiān yǒng 」 。
[ èr yī ] cǐ jù jiǎ juàn zuò 「 wèi xuán bǎo gài fà 」 。
[ èr èr ] jiǎ juàn yǒu sān chù yì wén : dì yī jù 「 xī shí 」 zuò 「 xī rì 」 , dì èr jù 「 yí miào 」 zuò 「 wéi miào 」 , dì liù jù 「 fén bàng 」 zuò 「 qí bàng 」 。
[ èr sān ] 「 tái 」 , jiǎ juàn zuò 「 lóu 」 。
[ èr sì ] 「 zuò 」 yuán zuò 「 zuò 」 , yī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gǎi 。
[ èr wǔ ] 「 zhuǎn 」 , jiǎ 、 bǐng liǎng juàn zuò 「 jìn 」 。
) ( [ èr liù ] jiǎ juàn yǒu liǎng chù yì wén , dì èr jù 「 yǔ cǐ 」 zuò 「 yǐ cǐ 」 , dì sān jù 「 yī zhōu 」 zuò 「 zhōu xiàn 」 。
[ èr qī ] 「 sān 」 yuán zuò 「 yī 」 , yī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gǎi 。
[ èr bā ] 「 chūn lù tái shēng 」 sì zì yuán quē , yī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bǔ 。
[ èr jiǔ ] 「 nèn 」 yuán zuò 「 lǎn 」 , yī dīng juàn gǎi 。
[ sān ○ ] 「 xīn 」 yuán zuò 「 lián 」 , yī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gǎi 。
[ sān yī ] 「 nòng 」 ,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zuò 「 sàn 」 。
[ sān èr ] 「 wáng 」 yuán zuò 「 wǎng 」 , yī bǐng 、 dīng liǎng juàn gǎi 。
[ sān sān ] 「 hóng 」 , bǐng 、 dīng liǎng juàn zuò 「 hóng 」 。
[ sān sì ] 「 jìng 」 , bǐng 、 dīng liǎng juàn zuò 「 hòu 」 。
[ sān wǔ ] 「 shēng 」 yuán zuò 「 kōng 」 , yī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gǎi 。
[ sān liù ] 「 liáng 」 yuán zuò 「 liǎng 」 , yī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gǎi 。
[ sān qī ] 《 tí yǐn shì yǒng 》 yuán zǎi bǐng juàn mò , zī yì yí lù fù wū hòu 。
) 。

“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繁体原文

敦煌廿詠(並序) [附]題隱士詠[三七]

青溪逐水薫漁樵,策杖褰衣屢驀橋。
鳥坐春池雙影近,人呼幽谷兩聲遥。
祥煙五色飛仙電,瑞草千藂(叢)間藥苗。
河畔曲肱而取飲,嫌煩且棄樹中瓢。
([一]以上詩凡六寫本,其原編號及校次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
卷末多《題隱士詠》一首,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學生劉文端寫記」一行。
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僅存第一首,不校。
甲卷題作「敦煌古蹟廿詠」,乙卷「廿詠」作「二十詠」。
[二]「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三]原卷無「向」字,依乙、丙、丁三卷補。
[四]「二」,甲卷作「三」。
[五]「短」下原卷有「見」字,依乙、丙、丁三卷刪。
[六]乙、丙、丁二卷無「矣」字。
[七]「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八]原卷殘缺處,元用甲、乙、丙、丁四卷補之。
凡校補字,均括以[],如[也自鳴]和以下括弧內均是。
[九]「鼓」,甲、乙兩卷作「轂」。
[一○]「尋」,甲卷作「看」。
[一一]詩題丁卷作「靈巖莫高窟詠」。
[一二]「剎」,原卷作「日」,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三]「指」,甲卷作「至」。
[一四]「甦」字原闕,據甲、乙兩卷補。
丙、丁卷「甦」作「蘇」。
[一五]「走」原作「奏」,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六]「迴」,乙卷作「還」。
[一七]「色」,甲卷作「素」。
[一八]「含」,丁卷作「合」。
[一九]「塞」原作「賽」,依丙、丁卷改。
[二○]詩題丙、丁兩卷標作「瑟瑟監詠」。
[二一]此句甲卷作「爲懸寶蓋髪」。
[二二]甲卷有三處異文:第一句「昔時」作「昔日」,第二句「遺廟」作「唯廟」,第六句「墳傍」作「其傍」。
[二三]「臺」,甲卷作「樓」。
[二四]「坐」原作「作」,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五]「轉」,甲、丙兩卷作「盡」。
)([二六]甲卷有兩處異文,第二句「與此」作「以此」,第三句「一州」作「州縣」。
[二七]「三」原作「一」,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八]「春渌苔生」四字原缺,依甲、丙、丁三卷補。
[二九]「嫩」原作「嬾」,依丁卷改。
[三○]「新」原作「連」,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一]「弄」,甲、丙、丁三卷作「散」。
[三二]「王」原作「往」,依丙、丁兩卷改。
[三三]「鴻」,丙、丁兩卷作「虹」。
[三四]「徑」,丙、丁兩卷作「堠」。
[三五]「生」原作「空」,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六]「量」原作「兩」,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七]《題隱士詠》原載丙卷末,兹亦移錄附於後。
)。

“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全诗注音

qīng xī zhú shuǐ xūn yú qiáo , cè zhàng qiān yī lǚ mò qiáo 。

青溪逐水薫渔樵,策杖褰衣屡蓦桥。

niǎo zuò chūn chí shuāng yǐng jìn , rén hū yōu gǔ liǎng shēng yáo 。

鸟坐春池双影近,人呼幽谷两声遥。

xiáng yān wǔ sè fēi xiān diàn , ruì cǎo qiān cóng ( cóng ) jiān yào miáo 。

祥烟五色飞仙电,瑞草千藂(丛)间药苗。

hé pàn qū gōng ér qǔ yǐn , xián fán qiě qì shù zhōng piáo 。

河畔曲肱而取饮,嫌烦且弃树中瓢。

( [ yī ] yǐ shàng shī fán liù xiě běn , qí yuán biān hào jí xiào cì rú xià : yuán juàn 〖 bǎi èr qī sì bā 〗 、 jiǎ juàn 〖 bǎi sān jiǔ èr jiǔ 〗 、 yǐ juàn 〖 bǎi èr jiǔ bā sān 〗 、 bǐng juàn 〖 bǎi sān bā qī ○ 〗 。

([一]以上诗凡六写本,其原编号及校次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

juàn mò duō 《 tí yǐn shì yǒng 》 yī shǒu , bìng yǒu 「 xián tōng shí èr nián shí yī yuè niàn rì xué shēng liú wén duān xiě jì 」 yī xíng 。

卷末多《题隐士咏》一首,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

dīng juàn 〖 sī liù yī liù qī 〗 、 wù juàn 〖 bǎi èr liù jiǔ ○ 〗 jǐn cún dì yī shǒu , bù xiào 。

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仅存第一首,不校。

jiǎ juàn tí zuò 「 dūn huáng gǔ jì niàn yǒng 」 , yǐ juàn 「 niàn yǒng 」 zuò 「 èr shí yǒng 」 。

甲卷题作「敦煌古蹟廿咏」,乙卷「廿咏」作「二十咏」。

[ èr ] 「 sān wēi 」 , jiǎ 、 yǐ 、 dīng sān juàn zuò 「 wéi shān 」 。

[二]「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 sān ] yuán juàn wú 「 xiàng 」 zì , yī yǐ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bǔ 。

[三]原卷无「向」字,依乙、丙、丁三卷补。

[ sì ] 「 èr 」 , jiǎ juàn zuò 「 sān 」 。

[四]「二」,甲卷作「三」。

[ wǔ ] 「 duǎn 」 xià yuán juàn yǒu 「 jiàn 」 zì , yī yǐ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shān 。

[五]「短」下原卷有「见」字,依乙、丙、丁三卷删。

[ liù ] yǐ 、 bǐng 、 dīng èr juàn wú 「 yǐ 」 zì 。

[六]乙、丙、丁二卷无「矣」字。

[ qī ] 「 sān wēi 」 , jiǎ 、 yǐ 、 dīng sān juàn zuò 「 wéi shān 」 。

[七]「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 bā ] yuán juàn cán quē chù , yuán yòng jiǎ 、 yǐ 、 bǐng 、 dīng sì juàn bǔ zhī 。

[八]原卷残缺处,元用甲、乙、丙、丁四卷补之。

fán xiào bǔ zì , jūn kuò yǐ [ ] , rú [ yě zì míng ] hé yǐ xià kuò hú nèi jūn shì 。

凡校补字,均括以[],如[也自鸣]和以下括弧内均是。

[ jiǔ ] 「 gǔ 」 , jiǎ 、 yǐ liǎng juàn zuò 「 gū 」 。

[九]「鼓」,甲、乙两卷作「毂」。

[ yī ○ ] 「 xún 」 , jiǎ juàn zuò 「 kàn 」 。

[一○]「寻」,甲卷作「看」。

[ yī yī ] shī tí dīng juàn zuò 「 líng yán mò gāo kū yǒng 」 。

[一一]诗题丁卷作「灵岩莫高窟咏」。

[ yī èr ] 「 chà 」 , yuán juàn zuò 「 rì 」 , yī jiǎ 、 yǐ 、 bǐng 、 dīng sì juàn gǎi 。

[一二]「刹」,原卷作「日」,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 yī sān ] 「 zhǐ 」 , jiǎ juàn zuò 「 zhì 」 。

[一三]「指」,甲卷作「至」。

[ yī sì ] 「 sū 」 zì yuán quē , jù jiǎ 、 yǐ liǎng juàn bǔ 。

[一四]「苏」字原阙,据甲、乙两卷补。

bǐng 、 dīng juàn 「 sū 」 zuò 「 sū 」 。

丙、丁卷「苏」作「苏」。

[ yī wǔ ] 「 zǒu 」 yuán zuò 「 zòu 」 , yī jiǎ 、 yǐ 、 bǐng 、 dīng sì juàn gǎi 。

[一五]「走」原作「奏」,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 yī liù ] 「 huí 」 , yǐ juàn zuò 「 huán 」 。

[一六]「回」,乙卷作「还」。

[ yī qī ] 「 sè 」 , jiǎ juàn zuò 「 sù 」 。

[一七]「色」,甲卷作「素」。

[ yī bā ] 「 hán 」 , dīng juàn zuò 「 hé 」 。

[一八]「含」,丁卷作「合」。

[ yī jiǔ ] 「 sāi 」 yuán zuò 「 sài 」 , yī bǐng 、 dīng juàn gǎi 。

[一九]「塞」原作「赛」,依丙、丁卷改。

[ èr ○ ] shī tí bǐng 、 dīng liǎng juàn biāo zuò 「 sè sè jiān yǒng 」 。

[二○]诗题丙、丁两卷标作「瑟瑟监咏」。

[ èr yī ] cǐ jù jiǎ juàn zuò 「 wèi xuán bǎo gài fà 」 。

[二一]此句甲卷作「为悬宝盖髪」。

[ èr èr ] jiǎ juàn yǒu sān chù yì wén : dì yī jù 「 xī shí 」 zuò 「 xī rì 」 , dì èr jù 「 yí miào 」 zuò 「 wéi miào 」 , dì liù jù 「 fén bàng 」 zuò 「 qí bàng 」 。

[二二]甲卷有三处异文:第一句「昔时」作「昔日」,第二句「遗庙」作「唯庙」,第六句「坟傍」作「其傍」。

[ èr sān ] 「 tái 」 , jiǎ juàn zuò 「 lóu 」 。

[二三]「台」,甲卷作「楼」。

[ èr sì ] 「 zuò 」 yuán zuò 「 zuò 」 , yī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gǎi 。

[二四]「坐」原作「作」,依甲、丙、丁三卷改。

[ èr wǔ ] 「 zhuǎn 」 , jiǎ 、 bǐng liǎng juàn zuò 「 jìn 」 。

[二五]「转」,甲、丙两卷作「尽」。

) ( [ èr liù ] jiǎ juàn yǒu liǎng chù yì wén , dì èr jù 「 yǔ cǐ 」 zuò 「 yǐ cǐ 」 , dì sān jù 「 yī zhōu 」 zuò 「 zhōu xiàn 」 。

)([二六]甲卷有两处异文,第二句「与此」作「以此」,第三句「一州」作「州县」。

[ èr qī ] 「 sān 」 yuán zuò 「 yī 」 , yī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gǎi 。

[二七]「三」原作「一」,依甲、丙、丁三卷改。

[ èr bā ] 「 chūn lù tái shēng 」 sì zì yuán quē , yī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bǔ 。

[二八]「春渌苔生」四字原缺,依甲、丙、丁三卷补。

[ èr jiǔ ] 「 nèn 」 yuán zuò 「 lǎn 」 , yī dīng juàn gǎi 。

[二九]「嫩」原作「嬾」,依丁卷改。

[ sān ○ ] 「 xīn 」 yuán zuò 「 lián 」 , yī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gǎi 。

[三○]「新」原作「连」,依甲、丙、丁三卷改。

[ sān yī ] 「 nòng 」 ,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zuò 「 sàn 」 。

[三一]「弄」,甲、丙、丁三卷作「散」。

[ sān èr ] 「 wáng 」 yuán zuò 「 wǎng 」 , yī bǐng 、 dīng liǎng juàn gǎi 。

[三二]「王」原作「往」,依丙、丁两卷改。

[ sān sān ] 「 hóng 」 , bǐng 、 dīng liǎng juàn zuò 「 hóng 」 。

[三三]「鸿」,丙、丁两卷作「虹」。

[ sān sì ] 「 jìng 」 , bǐng 、 dīng liǎng juàn zuò 「 hòu 」 。

[三四]「径」,丙、丁两卷作「堠」。

[ sān wǔ ] 「 shēng 」 yuán zuò 「 kōng 」 , yī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gǎi 。

[三五]「生」原作「空」,依甲、丙、丁三卷改。

[ sān liù ] 「 liáng 」 yuán zuò 「 liǎng 」 , yī jiǎ 、 bǐng 、 dīng sān juàn gǎi 。

[三六]「量」原作「两」,依甲、丙、丁三卷改。

[ sān qī ] 《 tí yǐn shì yǒng 》 yuán zǎi bǐng juàn mò , zī yì yí lù fù wū hòu 。

[三七]《题隐士咏》原载丙卷末,兹亦移录附於後。

) 。

)。

“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全诗翻译

译文:
青溪追随着流水,渔民和樵夫香衣轻拂桥边。
鸟儿停留在春天的池塘里,双影近在人呼幽谷两声遥。
祥烟五色飞扬,像仙人的闪电,瑞草千丛之间生长着药苗。
在河畔弯曲的胳膊上取水喝,嫌麻烦便丢弃了树中的瓢。
([一]以上诗共有六个版本,原编号及校次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
卷末还有《题隐士咏》一首,还附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
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只剩下第一首,不进行校对。
甲卷题为「敦煌古迹廿咏」,乙卷的「廿咏」作为「二十咏」。
[二]「三危」,甲、乙、丁三卷作为「峗山」。
[三]原卷没有「向」字,按照乙、丙、丁三卷补充。
[四]「二」,甲卷作为「三」。
[五]「短」下原卷有「见」字,按照乙、丙、丁三卷删除。
[六]乙、丙、丁两卷没有「矣」字。
[七]「三危」,甲、乙、丁三卷作为「峗山」。
[八]原卷残缺处,用甲、乙、丙、丁四卷补充。
凡校对补字,都用[]括起来,例如[也自鸣]以及以下括弧内的内容。
[九]「鼓」,甲、乙两卷作为「毂」。
[一○]「寻」,甲卷作为「看」。
[一一]诗题丁卷作为「灵岩莫高窟咏」。
[一二]「刹」,原卷作为「日」,按照甲、乙、丙、丁四卷改正。
[一三]「指」,甲卷作为「至」。
[一四]「苏」字原缺,根据甲、乙两卷补充。
丙、丁卷的「苏」作为「苏」。
[一五]「走」原作为「奏」,依照甲、乙、丙、丁四卷改正。
[一六]「回」,乙卷作为「还」。
[一七]「色」,甲卷作为「素」。
[一八]「含」,丁卷作为「合」。
[一九]「塞」原作为「赛」,依照丙、丁卷改正。
[二○]诗题丙、丁两卷标为「瑟瑟监咏」。
[二一]此句甲卷作为「为悬宝盖发」。
[二二]甲卷有三处异文:第一句「昔时」作为「昔日」,第二句「遗庙」作为「唯庙」,第六句「坟傍」作为「其傍」。
[二三]「台」,甲卷作为「楼」。
[二四]「坐」原作为「作」,按照甲、丙、丁三卷改正。
[二五]「转」,甲、丙两卷作为「尽」。
)([二六]甲卷有两处异文,第二句「与此」作为「以此」,第三句「一州」作为「州县」。
[二七]「三」原作为「一」,依照甲、丙、丁三卷改正。
[二八]「春渌苔生」四字原缺,依照甲、丙、丁三卷补充。
[二九]「嫩」原作为「懒」,依照丁卷改正。
[三○]「新」原作为「连」,依照甲、丙、丁三卷改正。
[三一]「弄」,甲、丙、丁三卷作为「散」。
[三二]「王」原作为「往」,依照丙、丁两卷改正。
[三三]「鸿」,丙、丁两卷作为「虹」。
[三四]「径」,丙、丁两卷作为「堠」。
[三五]「生」原作为「空」,依照甲、丙、丁三卷改正。
[三六]「量」原作为「两」,依照甲、丙、丁三卷改正。
[三七]《题隐士咏》原载于丙卷末,现附在后面。
)。

“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总结赏析

赏析:
《敦煌廿咏(并序) 附题隐士咏三七》这首古诗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歌,描绘了敦煌地区的美丽自然景色和隐士的宁静生活。诗人以清新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山水之间的宁静和谐。
首节写青溪逐水薫渔樵,策杖褰衣屡蓦桥,诗人身临青溪,感受到了清新的溪水和勤劳的渔樵生活。他行走在桥上,仿佛突然间跨越了一座座山川,生活的画面瞬间变换。这里的景色充满生机,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接下来的节奏鲜明,写鸟坐春池双影近,人呼幽谷两声遥。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界中的鸟和人的描写,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鸟儿在池塘边停歇,仿佛是与人类共享这片宁静的世界,而人们的呼唤也在山谷中回荡,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再往下写祥烟五色飞仙电,瑞草千藂(丛)间药苗。这里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将祥瑞之气与自然景色相融合。五彩的祥烟飘荡在空中,瑞草在茂密的草丛中生长,充满了仙气和生机。这些景象象征着幸福和吉祥,为整个诗篇增添了神秘感。
接着是河畔曲肱而取饮,嫌烦且弃树中瓢。诗人表现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他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自在地取水饮用,不受繁琐的事务所困扰,表现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描写了敦煌的自然景色,强调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感慨。

“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诗句作者敦煌人作品介绍:

“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