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鸿雁海山头”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一行鸿雁海山头”出自哪首诗?

答案:一行鸿雁海山头”出自: 宋代 张耒 《题周文翰郭熙山水二首 其二》,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yī xíng hóng yàn hǎi shān tóu ,诗句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问题2:“一行鸿雁海山头”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一行鸿雁海山头”的上一句是: 指点吴江何处是 , 诗句拼音为: zhǐ diǎn wú jiāng hé chù shì ,诗句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问题3:“一行鸿雁海山头”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下一句,“一行鸿雁海山头”已经是最后一句了。

“一行鸿雁海山头”全诗

题周文翰郭熙山水二首 其二 (tí zhōu wén hàn guō xī shān shuǐ èr shǒu qí èr)

朝代:宋    作者: 张耒

洞庭叶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亦自愁。
指点吴江何处是,一行鸿雁海山头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dòng tíng yè luò wàn bō qiū , shuō yǔ nán rén yì zì chóu 。
zhǐ diǎn wú jiāng hé chù shì , yī xíng hóng yàn hǎi shān tóu 。

“一行鸿雁海山头”繁体原文

題周文翰郭熙山水二首 其二

洞庭葉落萬波秋,說與南人亦自愁。
指點吳江何處是,一行鴻雁海山頭。

“一行鸿雁海山头”韵律对照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洞庭叶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亦自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指点吴江何处是,一行鸿雁海山头。

“一行鸿雁海山头”全诗注音

dòng tíng yè luò wàn bō qiū , shuō yǔ nán rén yì zì chóu 。

洞庭叶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亦自愁。

zhǐ diǎn wú jiāng hé chù shì , yī xíng hóng yàn hǎi shān tóu 。

指点吴江何处是,一行鸿雁海山头。

“一行鸿雁海山头”全诗翻译

译文:
洞庭湖的叶子在秋季纷纷飘落,波浪滚滚,这景象让身在南方的人也感到忧愁。
有人向我指点着吴江的方向,告诉我它在何处,一行行鸿雁飞过海上的山头。
总结:这段古文描绘了洞庭湖秋季的景色,落叶飘飘,波涛汹涌,南方人也因此而愁。同时,文中还出现了鸿雁飞翔的画面,使整个古文情景生动形象。

“一行鸿雁海山头”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诗是张耒的《题周文翰郭熙山水二首》之二,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深刻感悟和对南国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以"洞庭叶落万波秋"开篇,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秋天的景色,落叶如波浪般漂浮在湖面上,表现出秋天的凄美和变幻。
接着,诗人提到"说与南人亦自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南国的思念之情。洞庭湖位于中国的中部,而南国则是指更加南方的地方,诗人在秋天的景色中,感受到了对南国亲友的思念,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孤独感。
最后两句"指点吴江何处是,一行鸿雁海山头",诗人似乎在问路,希望有人能够告诉他吴江的具体位置。鸿雁飞过海山头,也可能是在暗示着南国的遥远和难以到达,增加了诗中的离愁别绪。

“一行鸿雁海山头”诗句作者张耒介绍: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於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历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佑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复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复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更多...

“一行鸿雁海山头”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