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之理”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即事之理”出自哪首诗?

答案:即事之理”出自: 宋代 释德洪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九戍博迦尊者》, 诗句拼音为: jí shì zhī lǐ

问题2:“即事之理”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即事之理”的上一句是: 殊迹同道 , 诗句拼音为: shū jì tóng dào

问题3:“即事之理”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即事之理”的下一句是: 一体三宝 , 诗句拼音为: yī tǐ sān bǎo ,诗句平仄:仄仄○仄

“即事之理”全诗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九戍博迦尊者 (xiù shì jiā xiàng bìng shí bā luó hàn zàn dì jiǔ shù bó jiā zūn zhě)

朝代:宋    作者: 释德洪

此琉璃瓶,中迸五色。
是功德聚,善慈根力。
僧俗俨然,殊迹同道。
即事之理,一体三宝。

仄平平平,○仄仄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仄,仄仄○仄。

cǐ liú lí píng , zhōng bèng wǔ sè 。
shì gōng dé jù , shàn cí gēn lì 。
sēng sú yǎn rán , shū jì tóng dào 。
jí shì zhī lǐ , yī tǐ sān bǎo 。

“即事之理”繁体原文

繡釋迦像并十八羅漢贊 第九戍博迦尊者

此琉璃瓶,中迸五色。
是功德聚,善慈根力。
僧俗儼然,殊迹同道。
即事之理,一體三寶。

“即事之理”全诗注音

cǐ liú lí píng , zhōng bèng wǔ sè 。

此琉璃瓶,中迸五色。

shì gōng dé jù , shàn cí gēn lì 。

是功德聚,善慈根力。

sēng sú yǎn rán , shū jì tóng dào 。

僧俗俨然,殊迹同道。

jí shì zhī lǐ , yī tǐ sān bǎo 。

即事之理,一体三宝。

“即事之理”全诗翻译

译文:
此琉璃瓶,中闪耀五彩光辉。
象征着功德的聚集,善良慈悲的根本力量。
无论是僧人还是俗世之人,他们的仪容举止都彷佛一体,追求的道路也是相同的。
这琉璃瓶所蕴含的意义,正是三宝的合一。

“即事之理”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诗《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九戍博迦尊者》由释德洪创作,以描述一尊琉璃瓶中的释迦牟尼像和十八罗汉的场景为主题。诗人通过深刻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了佛教信仰和修行的深刻内涵。
首先,诗中提到的琉璃瓶,其五彩斑斓的描绘,象征着佛教中功德的多彩和光辉。这里琉璃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代表了善慈根力的聚集,也反映了佛法中的珍贵法宝。
其次,诗人描述了僧俗两界都在敬仰这尊释迦牟尼像,展示了佛法的超越性,它不仅影响僧侣,也感召着一般人民。这反映了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和共同道路。
最后,诗句“即事之理,一体三宝”强调了释迦牟尼像、僧众和佛法三者的合一。这表示了佛法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众生都有潜力成为佛陀的弟子,并获得智慧和解脱。

“即事之理”诗句作者释德洪介绍: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爲童子。哲宗元佑四年(一○八九),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爲僧。四年後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後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後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余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监》),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於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更多...

“即事之理”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