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亦无昧”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无明亦无昧”出自哪首诗?

答案:无明亦无昧”出自: 宋代 王安石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一四》,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wú míng yì wú mèi ,诗句平仄: 平平仄平仄

问题2:“无明亦无昧”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无明亦无昧”的上一句是: 无苦亦无乐 , 诗句拼音为: wú kǔ yì wú lè ,诗句平仄: 平平仄平仄

问题3:“无明亦无昧”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无明亦无昧”的下一句是: 不属三界中 , 诗句拼音为: bù shǔ sān jiè zhōng ,诗句平仄:仄仄○仄○

“无明亦无昧”全诗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一四 (nǐ hán shān shí dé èr shí shǒu qí yī sì)

朝代:宋    作者: 王安石

失志难作福,得势易造罪。
苦即念快乐,乐即生贪爱。
无苦亦无乐,无明亦无昧
不属三界中,亦非三界外。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仄平○仄仄。

shī zhì nán zuò fú , dé shì yì zào zuì 。
kǔ jí niàn kuài lè , lè jí shēng tān ài 。
wú kǔ yì wú lè , wú míng yì wú mèi 。
bù shǔ sān jiè zhōng , yì fēi sān jiè wài 。

“无明亦无昧”繁体原文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一四

失志難作福,得勢易造罪。
苦即念快樂,樂即生貪愛。
無苦亦無樂,無明亦無昧。
不屬三界中,亦非三界外。

“无明亦无昧”韵律对照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失志难作福,得势易造罪。

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
苦即念快乐,乐即生贪爱。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无苦亦无乐,无明亦无昧。

仄仄○仄○,仄平○仄仄。
不属三界中,亦非三界外。

“无明亦无昧”全诗注音

shī zhì nán zuò fú , dé shì yì zào zuì 。

失志难作福,得势易造罪。

kǔ jí niàn kuài lè , lè jí shēng tān ài 。

苦即念快乐,乐即生贪爱。

wú kǔ yì wú lè , wú míng yì wú mèi 。

无苦亦无乐,无明亦无昧。

bù shǔ sān jiè zhōng , yì fēi sān jiè wài 。

不属三界中,亦非三界外。

“无明亦无昧”全诗翻译

译文:
失去志向很难获得福报,一旦得到权势就容易犯罪过错。忍受苦难时应当思念快乐,陶醉于欢乐时应当警惕生起贪爱之心。苦难与快乐皆不是永恒的,无明与昧难以明确界定。它们都不属于三界之中,但也不是三界之外。



总结:

诗人通过对人生境遇的对比,告诫人们要保持志向,不为权势所动,同时也要明白苦乐皆不是永恒,不要执着贪恋。而最终,超越三界的局限,去寻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无明亦无昧”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一四》描写了人生中的苦乐、得失、迷惑和超越。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和生命观。
首先,诗人提到失志难作福,得势易造罪,反映了人生中的得与失,以及成功带来的诱惑和可能的罪过。这种表达反映了生活的现实,成功并不总是带来幸福,有时也可能导致道德的沦丧。
接着,诗人写到苦即念快乐,乐即生贪爱,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对苦和乐的执着和执念。人们常常追求快乐,但这种执念也可能导致贪欲的增长,使人陷入无休止的欲望之中。
然后,诗中提到无苦亦无乐,无明亦无昧,表达了一种超越对苦乐和迷惑的境界,进入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状态。这里的“无苦”和“无乐”意味着超越了对这些情感的执着,而“无明”和“无昧”则意味着超越了迷惑和困惑。
最后,诗人指出这种境界既不属于三界中,也不属于三界外,表明了这是一种超越凡俗、超越尘世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对物质世界的执着的精神追求。

“无明亦无昧”诗句作者王安石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佑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锺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後改封荆。哲宗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更多...

“无明亦无昧”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