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见涉江求水际”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但见涉江求水际”出自哪首诗?

答案:但见涉江求水际”出自: 宋代 司马光 《和秉国芙蓉五章 其五》,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dàn jiàn shè jiāng qiú shuǐ jì ,诗句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

问题2:“但见涉江求水际”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上一句,“但见涉江求水际”已经是第一句了。

问题3:“但见涉江求水际”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但见涉江求水际”的下一句是: 岂知胜木采霜中 , 诗句拼音为: qǐ zhī shèng mù cǎi shuāng zhōng ,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但见涉江求水际”全诗

和秉国芙蓉五章 其五 (hé bǐng guó fú róng wǔ zhāng qí wǔ)

朝代:宋    作者: 司马光

但见涉江求水际,岂知胜木采霜中。
微红未肯全衰歇,正似酡顔鸖髪翁。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àn jiàn shè jiāng qiú shuǐ jì , qǐ zhī shèng mù cǎi shuāng zhōng 。
wēi hóng wèi kěn quán shuāi xiē , zhèng sì tuó yán hè fà wēng 。

“但见涉江求水际”繁体原文

和秉國芙蓉五章 其五

但見涉江求水際,豈知勝木采霜中。
微紅未肯全衰歇,正似酡顔鸖髪翁。

“但见涉江求水际”韵律对照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但见涉江求水际,岂知胜木采霜中。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微红未肯全衰歇,正似酡顔鸖髪翁。

“但见涉江求水际”全诗注音

dàn jiàn shè jiāng qiú shuǐ jì , qǐ zhī shèng mù cǎi shuāng zhōng 。

但见涉江求水际,岂知胜木采霜中。

wēi hóng wèi kěn quán shuāi xiē , zhèng sì tuó yán hè fà wēng 。

微红未肯全衰歇,正似酡顔鸖髪翁。

“但见涉江求水际”全诗翻译

译文:
但看到涉江的人在寻找水的边界,怎么能知道在胜过采霜的树林中呢?微微的红色还不愿完全凋谢,正如那喝过酒的老人脸上泛红的样子。



总结: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个人在江边寻找水的边界,但他却不知道胜过树林中采霜的景色。接着,又以微红不愿凋谢、酡颜鸖髪的翁的形象作比喻,暗示岁月变迁,但也带有某种顽强的精神。

“但见涉江求水际”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诗《和秉国芙蓉五章 其五》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创作。诗人以婉约的笔调表现了秋天的景色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带出了一些隐喻。
诗中的"涉江求水际"描写了诗人正在涉水寻找秋水的景象,将读者带入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中。"胜木采霜中"则表现出秋天的寒冷,采霜是秋天的特有景象,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接着,诗人运用微红和酡颜来形容秋叶,既有了秋天的美丽,又暗示了岁月的变迁。最后一句"正似酡颜鸖髪翁"则将秋叶与老人的形象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渐进。

“但见涉江求水际”诗句作者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佑五年(一○三八)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後受庞籍辟爲并州通判。召还爲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爲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六年,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佑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谥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着多种。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爲底本,参校清乾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爲一卷。更多...

“但见涉江求水际”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