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经边寇事”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共经边寇事”出自哪首诗?

答案:共经边寇事”出自: 宋代 陶弼 《送临桂令戴若纳出岭》,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gòng jīng biān kòu shì ,诗句平仄: 仄平平仄仄

问题2:“共经边寇事”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共经边寇事”的上一句是: 无辞酒满觞 , 诗句拼音为: wú cí jiǔ mǎn shāng ,诗句平仄: 仄平平仄仄

问题3:“共经边寇事”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共经边寇事”的下一句是: 先出瘴烟乡 , 诗句拼音为: xiān chū zhàng yān xiāng ,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共经边寇事”全诗

送临桂令戴若纳出岭 (sòng lín guì lìng dài ruò nà chū lǐng)

朝代:宋    作者: 陶弼

五岭生还少,无辞酒满觞。
共经边寇事,先出瘴烟乡。
楚树蝉声早,湖天日影凉。
此行休问路,宫阙斗杓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

wǔ lǐng shēng huán shǎo , wú cí jiǔ mǎn shāng 。
gòng jīng biān kòu shì , xiān chū zhàng yān xiāng 。
chǔ shù chán shēng zǎo , hú tiān rì yǐng liáng 。
cǐ xíng xiū wèn lù , gōng quē dòu sháo páng 。

“共经边寇事”繁体原文

送臨桂令戴若納出嶺

五嶺生還少,無辭酒滿觴。
共經邊寇事,先出瘴煙鄉。
楚樹蟬聲早,湖天日影凉。
此行休問路,宮闕斗杓旁。

“共经边寇事”韵律对照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岭生还少,无辞酒满觞。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共经边寇事,先出瘴烟乡。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楚树蝉声早,湖天日影凉。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
此行休问路,宫阙斗杓旁。

“共经边寇事”全诗注音

wǔ lǐng shēng huán shǎo , wú cí jiǔ mǎn shāng 。

五岭生还少,无辞酒满觞。

gòng jīng biān kòu shì , xiān chū zhàng yān xiāng 。

共经边寇事,先出瘴烟乡。

chǔ shù chán shēng zǎo , hú tiān rì yǐng liáng 。

楚树蝉声早,湖天日影凉。

cǐ xíng xiū wèn lù , gōng quē dòu sháo páng 。

此行休问路,宫阙斗杓旁。

“共经边寇事”全诗翻译

译文:
五岭之地虽然很少有人生存,但我毫无怨言地将酒杯满满地举起。我们共同经历了很多边疆战事,率先出发从瘴烟弥漫的乡间来到这里。楚地的树木蝉鸣声早早地响起,湖上的天空投下凉爽的日影。在这次旅行中,别问我走了多少路,只管望着宫阙和斗杓在身旁。

全文

总结:

诗人在五岭一带行走,虽然那里人迹罕至,但他却毫不抱怨地举杯畅饮。他和同伴共同经历了边疆上的战事,率先离开了那被瘴烟笼罩的乡间。在这个楚地,树木的蝉鸣声很早就响起,湖上的天空投下凉爽的日影。诗人并不在意自己走了多少路,只顾着远望着宫阙和斗杓的身影。

“共经边寇事”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诗是陶弼创作的《送临桂令戴若纳出岭》,表达了诗人为了国事和友情,送别戴若纳出岭的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人以“五岭生还少”开篇,表现了桂林地处五岭之间,戴若纳仍年轻,前途充满希望。接着“无辞酒满觞”,反映了诗人情感深厚,不忍离别之情。诗中提到“共经边寇事”,显示了戴若纳在国事上的重要使命,而“先出瘴烟乡”则意味着他将远离家乡,踏上险阻的征程。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南方的风景。楚树蝉声的描写表现了南国的夏季生机,而“湖天日影凉”则暗示了南方湖泊地区的清爽和宜人。最后两句“此行休问路,宫阙斗杓旁”则表达了送别之情,劝戴若纳不必过多考虑前路的艰辛,因为他将身临宫廷之中,国家事务将成为他的重任。

“共经边寇事”诗句作者陶弼介绍:

陶弼(一○一五~一○七八),字商翁,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仁宗庆历中以军功补衡州司户参军,调桂州阳朔县主簿,迁爲阳朔令。後历知宾、容、钦、邕、鼎、辰、顺诸州。神宗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十八卷,已佚。事见《刘忠肃集》卷一二《陶公墓志铭》及《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四有传。 陶弼诗,以《宋人集·陶邕州小集》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式训堂丛书本(简称式本)、清麓山精舍丛书所收陈运溶刻本(简称陈本)、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旧钞本(简称旧钞本,藏南京图书馆)。另辑集外诗爲第二卷。更多...

“共经边寇事”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