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石无乃似”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此石无乃似”出自哪首诗?

答案:此石无乃似”出自: 宋代 文同 《兴元府园亭杂咏 桂石堂》,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cǐ shí wú nǎi sì ,诗句平仄: 仄仄平仄仄

问题2:“此石无乃似”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此石无乃似”的上一句是: 孤峰立庭下 , 诗句拼音为: gū fēng lì tíng xià ,诗句平仄: 仄仄平仄仄

问题3:“此石无乃似”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此石无乃似”的下一句是: 爱尔常独来 , 诗句拼音为: ài ěr cháng dú lái ,诗句平仄:仄仄平仄平

“此石无乃似”全诗

兴元府园亭杂咏 桂石堂 (xīng yuán fǔ yuán tíng zá yǒng guì shí táng)

朝代:宋    作者: 文同

尝闻阳朔山,万尺从地起。
孤峰立庭下,此石无乃似
爱尔常独来,一日须三四。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

cháng wén yáng shuò shān , wàn chǐ cóng dì qǐ 。
gū fēng lì tíng xià , cǐ shí wú nǎi sì 。
ài ěr cháng dú lái , yī rì xū sān sì 。

“此石无乃似”繁体原文

興元府園亭雜咏 桂石堂

嘗聞陽朔山,萬尺從地起。
孤峰立庭下,此石無乃似。
愛爾常獨來,一日須三四。

“此石无乃似”韵律对照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
尝闻阳朔山,万尺从地起。

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
孤峰立庭下,此石无乃似。

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
爱尔常独来,一日须三四。

“此石无乃似”全诗注音

cháng wén yáng shuò shān , wàn chǐ cóng dì qǐ 。

尝闻阳朔山,万尺从地起。

gū fēng lì tíng xià , cǐ shí wú nǎi sì 。

孤峰立庭下,此石无乃似。

ài ěr cháng dú lái , yī rì xū sān sì 。

爱尔常独来,一日须三四。

“此石无乃似”全诗翻译

译文:
曾听说阳朔山,高耸万尺,直插云霄。孤峰独立在庭院之下,这块石头岂不是非常奇特?你常常独自来到这里,每天至少要来上三四次。

总结:全文:文中描绘了阳朔山的壮丽景色,山峰高耸入云,独立而峻拔。同时,强调了某块奇特的石头,似乎是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常常独自前来,频繁地造访。

“此石无乃似”总结赏析

赏析:
《兴元府园亭杂咏 桂石堂》这首古诗表现了作者文同对阳朔山的深情眷恋和对孤峰桂石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阳朔山的壮美景色,以及桂石的奇妙形状。
首句以“尝闻阳朔山,万尺从地起。”开篇,通过“万尺从地起”展现了阳朔山的雄伟高耸,让人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壮丽。接着,“孤峰立庭下,此石无乃似。”运用“孤峰”来形容桂石,使读者对桂石的独特、孤立有了直观的印象,加之“此石无乃似”,让人对桂石的神秘和奇异产生了疑问。
最后两句“爱尔常独来,一日须三四。”表达了作者对桂石的喜爱和频繁造访的愿望,透露出一种对自然景物的向往和对清静、孤独之美的追求。

“此石无乃似”诗句作者文同介绍: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佑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历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後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更多...

“此石无乃似”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