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能爲亡”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焉能爲亡”出自哪首诗?

答案:焉能爲亡”出自: 宋代 邵雍 《风霜吟》, 诗句拼音为: jiàn fēng ér mí zhě cǎo yě

问题2:“焉能爲亡”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上一句,“焉能爲亡”已经是第一句了。

问题3:“焉能爲亡”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焉能爲亡”的下一句是: 见霜而殒者亦草也 , 诗句拼音为: jiàn shuāng ér yǔn zhě yì cǎo yě ,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焉能爲亡”全诗

风霜吟 (fēng shuāng yín)

朝代:宋    作者: 邵雍

见风而靡者草也,见霜而殒者亦草也。
见风而鸣者松也,见霜而凌者亦松也。
见风而靡,见霜而伤。
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

jiàn fēng ér mí zhě cǎo yě , jiàn shuāng ér yǔn zhě yì cǎo yě 。
jiàn fēng ér míng zhě sōng yě , jiàn shuāng ér líng zhě yì sōng yě 。
jiàn fēng ér mí , jiàn shuāng ér shāng 。
yān néng wèi yǒu , yān néng wèi wáng 。

“焉能爲亡”繁体原文

風霜吟

見風而靡者草也,見霜而殞者亦草也。
見風而鳴者松也,見霜而凌者亦松也。
見風而靡,見霜而傷。
焉能爲有,焉能爲亡。

“焉能爲亡”全诗注音

jiàn fēng ér mí zhě cǎo yě , jiàn shuāng ér yǔn zhě yì cǎo yě 。

见风而靡者草也,见霜而殒者亦草也。

jiàn fēng ér míng zhě sōng yě , jiàn shuāng ér líng zhě yì sōng yě 。

见风而鸣者松也,见霜而凌者亦松也。

jiàn fēng ér mí , jiàn shuāng ér shāng 。

见风而靡,见霜而伤。

yān néng wèi yǒu , yān néng wèi wáng 。

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焉能爲亡”全诗翻译

译文:
见风而靡者草也,见霜而殒者亦草也。
见风而鸣者松也,见霜而凌者亦松也。
见风而靡,见霜而伤。
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两种生命,草和松树,并以风和霜的作用为象征。草无论何时遇到风,都会摇摆不定,而当霜降临时,草也会凋零殒落。松树则在风中发出鸣叫的声音,而当霜降临时,它也能屹立不倒。无论是草还是松树,都受到了风和霜的影响。风使草摇曳不定,霜使草凋零;而松树在风中发出声音,霜使它屹立不倒。这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然后,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可以存在,如何可以消亡?”这是在探讨生命的存在和消逝的哲理问题。



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和松树对风和霜的不同反应,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无论是草还是松树,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它们对待风和霜的态度却不同。草在风中随风摇摆,遇到霜会凋零殒落;而松树在风中鸣叫,遇到霜却能坚守不倒。这引发了诗人思考生命存在和消逝的问题。

“焉能爲亡”诗句作者邵雍介绍: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更多...

“焉能爲亡”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