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全唐诗 >诗词名句 > 悲陈陶 > 野旷天清无战声

“野旷天清无战声”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野旷天清无战声”出自哪首诗?

答案:野旷天清无战声”出自: 唐代 杜甫 《悲陈陶》,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yě kuàng tiān qīng wú zhàn shēng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问题2:“野旷天清无战声”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野旷天清无战声”的上一句是: 血作陈陶泽中水 , 诗句拼音为: xuè zuò chén táo zé zhōng shuǐ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问题3:“野旷天清无战声”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野旷天清无战声”的下一句是: 四万义军同日死 , 诗句拼音为: sì wàn yì jūn tóng rì sǐ ,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野旷天清无战声”全诗

悲陈陶 (bēi chén táo)

朝代:唐    作者: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羣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北向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mèng dōng shí jùn liáng jiā zǐ , xuè zuò chén táo zé zhōng shuǐ 。
yě kuàng tiān qīng wú zhàn shēng , sì wàn yì jūn tóng rì sǐ 。
qún hú guī lái xuè xǐ jiàn , réng chàng hú gē yǐn dōu shì 。
dōu rén huí miàn běi xiàng tí , rì yè gèng wàng guān jūn zhì 。

“野旷天清无战声”繁体原文

悲陳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羣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北向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野旷天清无战声”韵律对照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羣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都人回面北向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野旷天清无战声”全诗注音

mèng dōng shí jùn liáng jiā zǐ , xuè zuò chén táo zé zhōng shuǐ 。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yě kuàng tiān qīng wú zhàn shēng , sì wàn yì jūn tóng rì sǐ 。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qún hú guī lái xuè xǐ jiàn , réng chàng hú gē yǐn dōu shì 。

羣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dōu rén huí miàn běi xiàng tí , rì yè gèng wàng guān jūn zhì 。

都人回面北向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野旷天清无战声”全诗翻译

译文:
  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蓝天下的旷野现在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注释:
①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②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③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④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⑤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译文: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注释:
⑴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⑵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⑶旷:一作“广”。清:一作“晴”。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⑷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⑸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血:一作“雪”。
⑹仍唱:一作“捻箭”。都市:指长安街市。
⑺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都人:长安的人民。回面:转过脸。
⑻“日夜”句:一作“前后官军苦如此”。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野旷天清无战声”总结赏析

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当年十月,宰相房琯上疏唐肃宗,自请带兵收复两京。十月二十一日,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房琯“高谈有余而不切事”,用兵以春秋车战之法,结果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余人。此诗题注:“陈涛斜,在咸阳县,一名陈陶泽。至德元年十月,房琯与安守忠战,败绩于此。”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非常惨烈。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目睹叛军的骄纵残暴,有感于陈陶之败的惨烈而作此诗。

“野旷天清无战声”诗句作者杜甫介绍: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爲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後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遯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爲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爲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於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泝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於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於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爲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更多...

“野旷天清无战声”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