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闻钟鼎移”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俄闻钟鼎移”出自哪首诗?

答案:俄闻钟鼎移”出自: 宋代 王洋 《哭李清卿侍郎 其四》, 是一首五言诗, 诗句拼音为: é wén zhōng dǐng yí ,诗句平仄: 平平平仄平

问题2:“俄闻钟鼎移”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俄闻钟鼎移”的上一句是: 眼见盟城筑 , 诗句拼音为:yǎn jiàn méng chéng zhù ,诗句平仄: 平平平仄平

问题3:“俄闻钟鼎移”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俄闻钟鼎移”的下一句是: 忆君还擦泪 , 诗句拼音为: yì jūn huán cā lèi ,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俄闻钟鼎移”全诗

哭李清卿侍郎 其四 (kū lǐ qīng qīng shì láng qí sì)

朝代:宋    作者: 王洋

眼见盟城筑,俄闻钟鼎移
忆君还擦泪,胡尔大无知。
名擅千钧重,功无一篑亏。
杀身因主辱,独为实前辞。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yǎn jiàn méng chéng zhù , é wén zhōng dǐng yí 。
yì jūn huán cā lèi , hú ěr dà wú zhī 。
míng shàn qiān jūn chóng , gōng wú yī kuì kuī 。
shā shēn yīn zhǔ rǔ , dú wèi shí qián cí 。

“俄闻钟鼎移”繁体原文

哭李清卿侍郎 其四

眼見盟城築,俄聞鐘鼎移。
憶君還抆淚,胡爾大無知。
名擅千鈞重,功無一簣虧。
殺身因主辱,獨爲實前辭。

“俄闻钟鼎移”韵律对照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眼见盟城筑,俄闻钟鼎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忆君还擦泪,胡尔大无知。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名擅千钧重,功无一篑亏。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杀身因主辱,独为实前辞。

“俄闻钟鼎移”全诗注音

yǎn jiàn méng chéng zhù , é wén zhōng dǐng yí 。

眼见盟城筑,俄闻钟鼎移。

yì jūn huán cā lèi , hú ěr dà wú zhī 。

忆君还擦泪,胡尔大无知。

míng shàn qiān jūn chóng , gōng wú yī kuì kuī 。

名擅千钧重,功无一篑亏。

shā shēn yīn zhǔ rǔ , dú wèi shí qián cí 。

杀身因主辱,独为实前辞。

“俄闻钟鼎移”全诗翻译

译文:
眼看着盟城被建筑起来,突然听到钟鼎的声音搬动。
回忆起你离去时我曾擦去眼泪,真是你太愚蠢无知。
你的名声高峻千钧,你的功绩无一丝缺失。
为了报主人的耻辱而不惜牺牲自己,独自一人前去实行诏命。
总结:这古文描写了盟城建设的场景,以及一位高贵的人物,他忠诚地执行主人的命令,不顾生死。

“俄闻钟鼎移”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古文诗《哭李清卿侍郎 其四》以抒发对李清卿的哀思和钦佩之情。诗人王洋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李清卿的钦佩和敬仰之情,对其才华横溢、忠贞无私的品质的赞颂。
首句“眼见盟城筑,俄闻钟鼎移。”暗示了诗人眼见着盟城兴旺繁荣,却突然听到李清卿的殒命消息,形象地展现了战乱时代的变幻无常。
接着,诗人以“忆君还擦泪,胡尔大无知。”表达了对李清卿忠贞的敬仰之情,诗人对李清卿的死感到悲痛,认为世人不明真相,对其英勇事迹的无知。
接下来的两句“名擅千钧重,功无一篑亏。杀身因主辱,独为实前辞。”表现了李清卿在官场上的卓越才能和无私忠诚。李清卿为国家奉献一切,虽然最终因主上的侮辱而壮烈殉国,但他的名声却留传千古。
标签: 赞颂英雄、抒发哀思

“俄闻钟鼎移”诗句作者王洋介绍:

王洋(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爲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辟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五)。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易祖收辑遗文爲《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四卷。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更多...

“俄闻钟鼎移”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