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曾着书生帽”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少年曾着书生帽”出自哪首诗?

答案:少年曾着书生帽”出自: 宋代 饶节 《改德士颂五首 其五》,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shào nián céng zhe shū shēng mào ,诗句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问题2:“少年曾着书生帽”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上一句,“少年曾着书生帽”已经是第一句了。

问题3:“少年曾着书生帽”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少年曾着书生帽”的下一句是: 老大当簪德士冠 , 诗句拼音为: lǎo dà dāng zān dé shì guān ,诗句平仄:仄仄○平仄仄○

“少年曾着书生帽”全诗

改德士颂五首 其五 (gǎi dé shì sòng wǔ shǒu qí wǔ)

朝代:宋    作者: 饶节

少年曾着书生帽,老大当簪德士冠。
此身无我亦无物,三教空名何处安。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shào nián céng zhe shū shēng mào , lǎo dà dāng zān dé shì guān 。
cǐ shēn wú wǒ yì wú wù , sān jiào kōng míng hé chù ān 。

“少年曾着书生帽”繁体原文

改德士頌五首 其五

少年曾著書生帽,老大當簪德士冠。
此身無我亦無物,三教空名何處安。

“少年曾着书生帽”韵律对照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少年曾着书生帽,老大当簪德士冠。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此身无我亦无物,三教空名何处安。

“少年曾着书生帽”全诗注音

shào nián céng zhe shū shēng mào , lǎo dà dāng zān dé shì guān 。

少年曾着书生帽,老大当簪德士冠。

cǐ shēn wú wǒ yì wú wù , sān jiào kōng míng hé chù ān 。

此身无我亦无物,三教空名何处安。

“少年曾着书生帽”全诗翻译

译文:
少年时曾戴着学生的帽子,如今年老已能佩戴德士的冠冕。
我这个人没有自私的私欲,也没有被执着的物质迷惑,对于三教的教义都只是虚名而已,何处能够找到真正的安定呢?
总结: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的心境变化。少年时代,他是一个学生,渴望知识;而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士人。作者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俗的心态,认为自己没有私欲,也不受物质的束缚,对于一切教义只是虚名而已,内心追求真正的安宁。这种境界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境界。

“少年曾着书生帽”总结赏析

赏析:: 这首诗《改德士颂五首 其五》由饶节创作,表达了人生经历的变迁以及对道德与信仰的思考。诗人通过自己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从少年时的书生形象到老年时的德士(士人)身份的转变,以及对自我与物质的看法的转变。
首句描述了诗人少年时曾经戴着书生帽,这是一个象征着学子的标志。而后来的老大时期,他戴上了德士冠,成为了一个德士,这代表着一种社会地位和荣誉的提升。这两句诗意呼应了人生的阶段性变化,强调了时光的流转。
接下来的两句:“此身无我亦无物,三教空名何处安。”则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和物质世界的超越。诗人认为,自我和物质皆空无,而三教的教义和名号也都不足以给人真正的安宁。这里涵盖了对佛教、道教和儒教的思考,强调了超越宗教信仰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的对比,以及对自我、社会地位和信仰的思考,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哲学观念。它提醒人们要超越表面的名利,去追求更深刻的内在安宁和真理。
标签: 人生哲理、信仰、自我超越、社会地位

“少年曾着书生帽”诗句作者饶节介绍:

饶节(一○六五~一一二九),字德操,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少业儒,以诗游谒仕宦间。神宗时曾致书曾布,议论新法不合。後落发爲僧,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驻锡杭州灵隠寺,晚年主襄阳天宁寺,又居邓州香严寺。爲青原下十四世,香严海印智月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五。诗属江西诗派,有《倚松集》十四卷(《宋史·艺文志》),已佚。《直斋书录解题》着录《倚松集》二卷,有南宋庆元五年(一一九九)刻本(今残存八叶,藏上海图书馆),世以抄本流传。事见清光绪《抚州府志》卷八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饶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倚松诗集》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抄本(简称朱本)、吴允嘉抄本(简称吴本)。新辑集外诗和断句,附于卷末。更多...

“少年曾着书生帽”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