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莫催归兴已阑”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折莫催归兴已阑”出自哪首诗?

答案:折莫催归兴已阑”出自: 宋代 李之仪 《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 其一三》,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zhé mò cuī guī xīng yǐ lán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2:“折莫催归兴已阑”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折莫催归兴已阑”的上一句是: 从来偏得田家趣 , 诗句拼音为: cóng lái piān dé tián jiā qù ,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3:“折莫催归兴已阑”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下一句,“折莫催归兴已阑”已经是最后一句了。

“折莫催归兴已阑”全诗

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 其一三 (lù xī tián shè shì yú sūn xiǎo shī èr shí sì shǒu qí yī sān)

朝代:宋    作者: 李之仪

芦已藏人水鸟喧,草堪留坐午风寒。
从来偏得田家趣,折莫催归兴已阑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lú yǐ cáng rén shuǐ niǎo xuān , cǎo kān liú zuò wǔ fēng hán 。
cóng lái piān dé tián jiā qù , zhé mò cuī guī xīng yǐ lán 。

“折莫催归兴已阑”繁体原文

路西田舍示虞孫小詩二十四首 其一三

蘆已藏人水鳥喧,草堪留坐午風寒。
從來偏得田家趣,折莫催歸興已闌。

“折莫催归兴已阑”韵律对照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芦已藏人水鸟喧,草堪留坐午风寒。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来偏得田家趣,折莫催归兴已阑。

“折莫催归兴已阑”全诗注音

lú yǐ cáng rén shuǐ niǎo xuān , cǎo kān liú zuò wǔ fēng hán 。

芦已藏人水鸟喧,草堪留坐午风寒。

cóng lái piān dé tián jiā qù , zhé mò cuī guī xīng yǐ lán 。

从来偏得田家趣,折莫催归兴已阑。

“折莫催归兴已阑”全诗翻译

译文:
芦苇已经藏着人,湖水中的鸟儿喧闹不停,草地上可以坐下来感受午后的寒风。从来就特别喜欢田园的趣味,眼下不必催促归家了,夕阳的归程已经结束。
总结:诗人在田园间欣赏自然景色,感叹着湖水边芦苇中的人影和水鸟的喧闹。在草地上静坐,感受午后的凉风。诗人喜欢田园生活,此刻不再急于回家,因为夕阳已经西下。

“折莫催归兴已阑”总结赏析

赏析::
这首诗《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 其一三》是唐代诗人李之仪创作的。它表达了作者在路西的田舍之中的闲适和宁静,将自然景物与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诗人描写了田舍的宁静景象,芦苇丛中有人,水鸟在欢闹,而午风却带来了一丝寒意。这一描写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和和谐,与都市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诗人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称之为“田家趣”。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常见主题,它们反映了他们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最后,诗的结尾提到“兴已阑”,暗示了诗人在这宁静的田园中已经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现在时光已经接近尽头,不得不告别这片宁静。
标签:
写景、抒情、咏物、田园生活

“折莫催归兴已阑”诗句作者李之仪介绍: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民国《无棣县志》卷八)。元丰六年(一○八三),曾辟爲祭奠高丽国使书状官(《续资治通监长编》卷三四一)。哲宗绍圣初苏轼知定州,辟爲管勾机宜文字。四年(一○九七)因折可适兵败事连累,罢原州通判(同上书卷四九一)。後以元佑党籍贬惠州。元符元年(一○九八)召监内香药库,旋因从苏轼辟事勒停(同上书卷五一一)。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又以代作范纯仁遗表忤蔡京,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官终朝请大夫。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李之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姑溪前後集》爲底本。校以明吴氏丛书堂钞本(残存卷五、卷六,简称吴钞,藏北京图书馆),清杨守敬跋明黄汝亨钞本(简称黄钞,藏上海图书馆),清丁丙藏并跋之清研经楼抄本(简称研经楼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咸丰伍崇曜校刊《粤雅堂丛书》本(简称粤本),清宣统吴崶金陵督粮道署校刊本(简称吴刊)。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更多...

“折莫催归兴已阑”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