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 āi shī sān shǒu · qí yī
七哀诗三首·其一 🔈

朝代:魏晋 (wèi jìn)    作者: 王粲 (wáng càn)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xī jīng luàn wú xiàng , chái hǔ fāng gòu huàn 。
fù qì zhōng guó qù , wěi shēn shì jīng mán 。
qīn qi duì wǒ bēi , péng yǒu xiāng zhuī pān 。
chū mén wú suǒ jiàn , bái gǔ bì píng yuán 。
lù yǒu jī fù rén , bào zǐ qì cǎo jiān 。
gù wén hào qì shēng , huī tì dú bù hái 。
“ wèi zhī shēn sǐ chù , hé néng liǎng xiāng wán ? ”
qū mǎ qì zhī qù , bù rěn tīng cǐ yán 。
nán dēng bà líng àn , huí shǒu wàng cháng ān ,
wù bǐ xià quán rén , kuì rán shāng xīn gān 。

古诗三百首 叙事 抒情

韵律对照 收起韵律 注音对照 收起注音
  • 收藏
  • 笔记
  • 收藏
  • 做笔记
🐒
译文上移👆 复位🐬 附到原文右边💸 译文下移👇
🔈

译文: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
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委身:置身。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⑥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高冈。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⑧《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⑨喟(kūi亏)然:伤心的样子。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鉴赏: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这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这时王粲逃往荆州,依靠刘表以避难。此诗是王粲初离长安往荆州时所作。当时他是十六岁。

注:翻译、赏析非标准答案,仅用作辅助理解。

本文作者王粲介绍:🔈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颂古五十三首 其一七 (sòng gǔ wǔ shí sān shǒu qí yī qī)

朝代:宋    作者: 释文礼

薤歌声咽些声长,听得哀哀忽断肠。
依旧红轮西畔没,大千无地着凄凉。

五祖自咏(时复生再来)(此诗为後人僞托。) (wǔ zǔ zì yǒng shí fù shēng zài lái cǐ shī wèi hòu rén wěi tuō 。 )

朝代:唐    作者: 弘忍

垂垂白发下青山,七岁归来改旧颜。
人却少年松却老,是非从此落人间。
(《弘治黄州府志》五《人物·仙释》、同上七《艺文·黄梅县》)。

谪崖州过北流鬼门关作(《舆地纪胜》一○四《容州·景物》。又《永乐大典》二三三八及二三四○「梧」字韵两见) (zhé yá zhōu guò běi liú guǐ mén guān zuò 《 yú dì jì shèng 》 yī ○ sì 《 róng zhōu · jǐng wù 》 。 yòu 《 yǒng lè dà diǎn 》 èr sān sān bā jí èr sān sì ○ 「 wú 」 zì yùn liǎng jiàn )

朝代:唐    作者: 李德谷

空(《全唐诗》一二一作杨炎诗,《唐诗纪事》三二同。
第三句「何处在」《舆地纪胜》作「在何处」。
〖周建国云此当为李德裕作,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容州》已收为李作,比《唐诗纪事》可靠。
〗)。

写景 抒情

送东林廉上人还庐(山) (sòng dōng lín lián shàng rén huán lú shān )

朝代:唐    作者: 徐浩

空(《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僧部》。
又《山川典·庐山部》作句融诗)殷璠《河岳共同愿望尽快集》卷上收此为(刘眘虚诗。
)(《全唐诗》一四○作王昌龄诗,第二句「人」《图书集成》作「入」,第五句「昔」作「常」,末三字「望清辉」作「无清机」。
)。

七不堪诗七首 其五 (qī bù kān shī qī shǒu qí wǔ)

朝代:宋    作者: 宋祁

五不堪,未始临丧吊。
倍重秦失号,礼讥老聋笑。
勉顺当世情,为哀损真妙。

(jù)

朝代:唐    作者: 童汉卿

愿假中流便,滋兹发棹歌。
(《古今图书集成·友谊典·请托部》选句。
此二句疑非童诗。
但应为谁作,尚俟考详。
)。

挽吴给事三首 其一 (wǎn wú gěi shì sān shǒu qí yī)

朝代:宋    作者: 朱熹

台省倾群望,江湖去一麾。
语闻三谏切,政有百年思。
不尽云龙会,还寻雾豹期。
谁知七休咏,翻入八哀诗。

动物

七夕 (qī xī)

朝代:唐    作者: 白居易

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
(见《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七三册藤原公任《和汉朗咏集》卷上《七夕》)(〖1〗川口久雄校注云:「《佳句·七夕》题作『《七夕》,白』。
《全唐诗》、《文集》、《全唐诗逸》均未见。
当为在中国已散逸而在我国流传下来的白诗断句。
」)。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三三 (jì sòng yī bǎi sān shí sān shǒu qí sān sān)

朝代:宋    作者: 释居简

薤露凄凉亦可怜,白杨丹旐去翩翩。
哀哀声里无消息,打着南边动北边。

读赵飞燕外传杂诗七首 其三 (dú zhào fēi yàn wài zhuàn zá shī qī shǒu qí sān)

朝代:宋    作者: 张嵲

魏宫怅望杨花去,汉掖齐歌赤鳯来。
淫蛊到头成底事,荒田野草但堪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