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胡姓的诗人词人列表

  • 绾 (hú wǎn)

    绾,孝宗淳熙间知华容县(明隆庆《岳州府志》卷三)。通判真州(明隆庆《仪真县志》卷五)。

  • 某 (hú mǒu)

    某,新安(今安徽休宁)人。孝宗淳熙十三年寓临安。事见《咸淳临安志》卷二七。

  • 榘 (hú jǔ)

    榘,字仲方,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铨孙。孝宗淳熙间监庆元府比较务。十四年(一一八七),摄象山县(《宝庆四明志》卷二一)入爲枢密院编修官,兼检详诸房文字...

  • 槻 (hú guī)

    槻,字伯圆,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铨孙。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爲江西转运判官(《宋会要辑稿》职官七...铨传》。

  • 鉴 (hú jiàn)

    鉴,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知泾县(清嘉庆《泾县志》卷一三)。今录诗二首。

  • 炎 (hú yán)

    炎,泰和(今属江西)人。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解试(《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四)。理宗宝庆初入太学(《鹤林玉露》甲编卷六)。今录诗三首。

  • 仲威 (hú zhòng wēi)

    仲威,字伯圜,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宁宗嘉定五年(一二一二)曾游临桂月岩。事见《粤西金石略》卷一一。

  • 梦昱 (hú mèng yù)

    梦昱(一一八五~一二二六),字季昭,又字季汲,号竹林愚隠,吉水(今属江西)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历南安县、都昌县主簿。中大法科,授峡州司法...

  • 镗 (hú táng)

    镗,字伯远,江阴(今属江苏)人。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进士。理宗淳佑九年(一二四九),除秘书省正字,累迁着作佐郎。十二年,出知宝庆府。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清康熙《常州府志》卷二二。

  • 大成 (hú dà chéng)

    大成,吉水(今属江西)人。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进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

  • 纯 (hú chún)

    纯,字全真,新建(今江西南昌)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淳佑间知临武县(明嘉靖《衡州府志》卷六)。累官通判(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

  • 叔阳子 (hú shū yáng zǐ)

    叔阳子,名未详,宋理宗端平间有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一)。今录诗二首。

  • 大用 (hú dà yòng)

    大用,字肯堂,吉水(今属江西)人。梦昱侄。事见《象台首末》卷一、清光绪《吉水县志》卷三八。

  • 仲弓 (hú zhòng gōng)

    仲弓,字希圣,号苇航,清源(今福建泉州)人。仲参兄。生平不见记载,据集中诗...苇航料院》),时间约在理宗宝佑六年(一二五八)前後(《戊午天基节口号》)。...仲弓诗,前四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江湖後集》中之诗,以顾氏...

  • 仲参 (hú zhòng cān)

    仲参,字希道,清源(今福建泉州)人。仲弓弟。生平不见记载,就集中诗知其早岁曾在临安就学(当爲太学),...仲参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共 151 条
胡 · 姓氏介绍

一、姓氏源流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公滿了。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
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子國。另一個國是歸姓,周代有異姓諸侯「」國,在安徽阜陽縣。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氏。
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母氏。母氏這一複姓,得姓于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母敬,漢時有母生和母班。晉代以後,母複姓漸漸被""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使得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還有兩個來源,其一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骨氏」(為魏獻帝之兄的姓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氏。另外,據《周書.李遠傳》所載,敕勒有姓。
二、遷徙分佈
至於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三、郡望堂號
【堂號】
氏堂號主要是"澹庵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詮所著的《譚安集》。
【郡望】
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間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屬河南)兩處,以後又有弋陽(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義陽(郡治在今河南信陽市)中州、洛陽、戶縣(今屬陝西)、河東等地。
四、歷史名人
姓始祖,雖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滿文公,可謂淵源久遠。但是氏在早期能夠名垂史冊的,卻並不多見。能數得上的,只有春秋時期的名士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漢,氏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太史令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稱為"秦篆"(即後來所稱的小篆);經學家母生,著《春秋公羊傳》。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烈,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時,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唐宋時期,是姓人氏才華橫益、人才輩出的興盛時期。唐代時有詩人曾,宋代教育家安定,經學家安國,學者直等。宋代教育家安定,開創宋代理學的先聲,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主張,並且把講學分經義和治事兩齋,嚴立學規,以身示範。至於安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要不是安國的矢志"搶救",今天呈現在國人面前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兩樣了。安國對於整個中華文而言,可謂是功高五嶽,難怪他身後會被從祀於孔子廟,千秋萬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後,史學家三省,明時文學家應麟、震亨,清時經學家、地理學家渭,軍事家林翼等,也是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領域較有成就的姓人物有學者居仁、直,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登洲。明末有正言,擅治印、繪畫,與刻工汪楷等合作,改進了彩色套版印刷術。
近現代的姓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右派首領漢民,著名學者適,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正詳,小說家也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耀邦。
廣東潮陽縣著名人士萬洲,任國民政府海陸大元帥,孫中山總統咨政。
現在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锦涛。
其它姓氏诗人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