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胡姓的诗人词人列表

  • 宗炎 (hú zōng yán)

    宗炎,字彦圣,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宿子。举进士。神宗元丰是年(一○八一)爲承议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二)。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爲将作少监(同上书卷三九一),八年,提点京西刑狱(同上书卷四八四)。徽宗时,以直龙图阁知颍昌府,移密州,卒。《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 奕 (hú yì)

    奕,安定(今甘肃宁县)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曾游零陵澹山(《金石萃编》卷一三五)。

  • 楚 (hú chǔ)

    楚,杭州营妓。今录诗二首。

  • 志道 (hú zhì dào)

    志道,生平事迹不详(《宋诗纪事》卷三○列刘郛後)。今录诗十三首。

  • 份 (hú fèn)

    份,字子文,缙云(今属浙江)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清道光《缙云县志》卷八)。徽宗政和中官国子司业。有诗集,汪藻爲之序,已佚。清道光《缙云县志》卷一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 升 (hú shēng)

    升,字子上,处州(今浙江丽水西)人。约南北宋之际爲湖北提举。事见《仙都志》卷下。

  • 璪 (hú zǎo)

    璪,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哲宗元佑六年(一○九一)进士。事见清同治《福建通志》卷一四七。

  • 邃 (hú suì)

    邃,乐平(今江西万年)人。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清同治《乐平县志》卷七)。徽宗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两浙路提点刑狱。七年,除比部郎中(宋张洖《会稽续志》卷二)。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天台续集别编》卷一)。今录诗二首。

  • 僧孺 (hú sēng rú)

    僧孺,字唐臣,奉新(今属江西)人。直孺兄。有声哲宗元佑、绍圣间。事见清同治《奉新县志》卷一二。

  • 致隆 (hú zhì lóng)

    致隆,字藏之,临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自号萧滩居士。父彦明与黄庭坚进士同年,故以诗取知於庭坚。事见《芦浦笔记》卷一○。今录诗九首。

  • 峄 (hú yì)

    峄(一○六六~一一四四),字仲连,自号如村老人,世称如村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徙居常熟(今属...先生墓志铭》、《吴郡志》卷二六、《琴川志》卷八。今录诗四首。

  • 伸 (hú shēn)

    伸,字彦时,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四,随兄伟、汲游学杭州。後入太学,与汪藻齐名。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授颍州教授。徽宗崇宁初,召爲太学正,进...

  • 直孺 (hú zhí rú)

    直孺,字少汲,奉新(今属江西)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初爲路州司户,累迁监察御史,出知平江府。徽宗政和六年(一一一六),爲淮南路转运副使(《...

  • 侃 (hú kǎn)

    侃,初名侔,字彦和,婺源(今属江西)人。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进士。曾爲从事郎,去官,家居数十年,自号柳湖居士。晚年爲目疾所苦。事见《新安志》卷七《伸传》及卷八。

  • 安国 (hú ān guó)

    安国(一○七四~一一三八),字康侯,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寅父。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除江陵府学教授,爲太学博士。徽宗崇宁五年(一一○...

共 151 条
胡 · 姓氏介绍

一、姓氏源流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公滿了。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
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子國。另一個國是歸姓,周代有異姓諸侯「」國,在安徽阜陽縣。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氏。
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母氏。母氏這一複姓,得姓于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母敬,漢時有母生和母班。晉代以後,母複姓漸漸被""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使得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還有兩個來源,其一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骨氏」(為魏獻帝之兄的姓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氏。另外,據《周書.李遠傳》所載,敕勒有姓。
二、遷徙分佈
至於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三、郡望堂號
【堂號】
氏堂號主要是"澹庵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詮所著的《譚安集》。
【郡望】
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間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屬河南)兩處,以後又有弋陽(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義陽(郡治在今河南信陽市)中州、洛陽、戶縣(今屬陝西)、河東等地。
四、歷史名人
姓始祖,雖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滿文公,可謂淵源久遠。但是氏在早期能夠名垂史冊的,卻並不多見。能數得上的,只有春秋時期的名士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漢,氏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太史令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稱為"秦篆"(即後來所稱的小篆);經學家母生,著《春秋公羊傳》。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烈,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時,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唐宋時期,是姓人氏才華橫益、人才輩出的興盛時期。唐代時有詩人曾,宋代教育家安定,經學家安國,學者直等。宋代教育家安定,開創宋代理學的先聲,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主張,並且把講學分經義和治事兩齋,嚴立學規,以身示範。至於安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要不是安國的矢志"搶救",今天呈現在國人面前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兩樣了。安國對於整個中華文而言,可謂是功高五嶽,難怪他身後會被從祀於孔子廟,千秋萬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後,史學家三省,明時文學家應麟、震亨,清時經學家、地理學家渭,軍事家林翼等,也是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領域較有成就的姓人物有學者居仁、直,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登洲。明末有正言,擅治印、繪畫,與刻工汪楷等合作,改進了彩色套版印刷術。
近現代的姓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右派首領漢民,著名學者適,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正詳,小說家也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耀邦。
廣東潮陽縣著名人士萬洲,任國民政府海陸大元帥,孫中山總統咨政。
現在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锦涛。
其它姓氏诗人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