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全唐诗 >诗词名句 > 南邻 > 惯看宾客儿童喜

“惯看宾客儿童喜”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惯看宾客儿童喜”出自哪首诗?

答案:惯看宾客儿童喜”出自: 唐代 杜甫 《南邻》,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guàn kàn bīn kè ér tóng xǐ ,诗句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问题2:“惯看宾客儿童喜”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惯看宾客儿童喜”的上一句是: 园收芋粟不全贫 , 诗句拼音为: yuán shōu yù sù bù quán pín ,诗句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问题3:“惯看宾客儿童喜”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惯看宾客儿童喜”的下一句是: 得食阶除鸟雀驯 , 诗句拼音为: dé shí jiē chú niǎo què xùn ,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惯看宾客儿童喜”全诗

南邻 (nán lín)

朝代:唐    作者: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jǐn lǐ xiān shēng wū jiǎo jīn , yuán shōu yù sù bù quán pín 。
guàn kàn bīn kè ér tóng xǐ , dé shí jiē chú niǎo què xùn 。
qiū shuǐ cái shēn sì wǔ chǐ , yě háng qià shòu liǎng sān rén 。
bái shā cuì zhú jiāng cūn mù , xiāng duì chái mén yuè sè xīn 。

“惯看宾客儿童喜”繁体原文

南鄰

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粟不全貧。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秋水纔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

“惯看宾客儿童喜”韵律对照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惯看宾客儿童喜”全诗注音

jǐn lǐ xiān shēng wū jiǎo jīn , yuán shōu yù sù bù quán pín 。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guàn kàn bīn kè ér tóng xǐ , dé shí jiē chú niǎo què xùn 。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qiū shuǐ cái shēn sì wǔ chǐ , yě háng qià shòu liǎng sān rén 。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bái shā cuì zhú jiāng cūn mù , xiāng duì chái mén yuè sè xīn 。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惯看宾客儿童喜”全诗翻译

译文: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注释:
⑴南邻:指杜甫草堂南邻朱山人。
⑵锦里: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⑶芋粟:芋头,板栗。
⑷宾客:一作“门户”。
⑸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⑹深:一作“添”。
⑺航:小船。一作“艇”。
⑻村:一作“山”。暮:一作“路”。
⑼对:一作“送”。柴门:一作“篱南”。


“惯看宾客儿童喜”总结赏析

赏析: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惯看宾客儿童喜”诗句作者杜甫介绍: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爲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後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遯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爲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爲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於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泝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於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於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爲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更多...

“惯看宾客儿童喜”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