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同龛把茅下”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快问快答

问题1:“弥勒同龛把茅下”出自哪首诗?

答案:弥勒同龛把茅下”出自: 宋代 李弥逊 《次韵林仲和筠庄 其三》,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mí lè tóng kān bǎ máo xià ,诗句平仄: 平仄平平仄平仄

问题2:“弥勒同龛把茅下”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弥勒同龛把茅下”的上一句是: 断取他方宝界新 , 诗句拼音为: duàn qǔ tā fāng bǎo jiè xīn ,诗句平仄: 平仄平平仄平仄

问题3:“弥勒同龛把茅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弥勒同龛把茅下”的下一句是: 客来不识住庵人 , 诗句拼音为: kè lái bù shí zhù ān rén ,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弥勒同龛把茅下”全诗

次韵林仲和筠庄 其三 (cì yùn lín zhòng hé yún zhuāng qí sān)

朝代:宋    作者: 李弥逊

青青谷口自披榛,断取他方宝界新。
弥勒同龛把茅下,客来不识住庵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qīng qīng gǔ kǒu zì pī zhēn , duàn qǔ tā fāng bǎo jiè xīn 。
mí lè tóng kān bǎ máo xià , kè lái bù shí zhù ān rén 。

“弥勒同龛把茅下”繁体原文

次韻林仲和筠莊 其三

青青谷口自披榛,斷取他方寶界新。
彌勒同龕把茅下,客來不識住庵人。

“弥勒同龛把茅下”韵律对照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青青谷口自披榛,断取他方宝界新。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弥勒同龛把茅下,客来不识住庵人。

“弥勒同龛把茅下”全诗注音

qīng qīng gǔ kǒu zì pī zhēn , duàn qǔ tā fāng bǎo jiè xīn 。

青青谷口自披榛,断取他方宝界新。

mí lè tóng kān bǎ máo xià , kè lái bù shí zhù ān rén 。

弥勒同龛把茅下,客来不识住庵人。

“弥勒同龛把茅下”全诗翻译

译文:
青青的谷口长满了杂草,他断定了另一个宝界的新面貌。
弥勒和他一同在龛(kān)中,他用茅草覆盖下面。客人来了却不认识住在庵中的人。
总结: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个人在谷口清理榛木,同时发现了另一个宝界的新奇景象。后来,他与弥勒一起在龛中,但是来访的客人却不认识住在庵中的人。

“弥勒同龛把茅下”总结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次韵林仲和筠庄 其三》由李弥逊创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和修行之地的赞美以及对客人的欢迎之情。
诗中以青青的谷口和茅庵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清新的画面。"青青谷口自披榛" 描绘了谷口茂密的榛树丛生,这种原生态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断取他方宝界新" 这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珍视,将大自然比作宝界,说明它的宝贵之处不可忽视。
接下来,诗人提到"弥勒同龛把茅下",这里的“弥勒”指的是佛教中的弥勒菩萨,与庵中的龛位相呼应,表明了这是一处与佛教修行有关的庵堂。"客来不识住庵人"则表达了诗人的热情欢迎,不管是什么客人,都将受到热情招待,即使客人不认识这里的庵堂僧人。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庵堂的宁静,以及对客人的欢迎之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宗教信仰的热爱,以及对来访客人的礼遇。

“弥勒同龛把茅下”诗句作者李弥逊介绍: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後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更多...

“弥勒同龛把茅下”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