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常姓的诗人词人列表

  • 建 (cháng jiàn)

    建,开元中进士第。大历中,爲盱眙尉。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

  • 理 (cháng lǐ)

  • 非月 (cháng fēi yuè)

    非月,西河尉。诗一首。

  • 衮 (cháng gǔn)

    衮,京兆人。天宝末,举进士,历太子正字。宝应二年,爲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中、知制诰。文章俊拔,当时推重。永泰元年,迁中书舍人,累上章陈西北利害,代宗甚顾遇之,加集贤院学士。大历初,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与杨绾并掌机务,後出爲福建观察使。集十卷,今存诗九首。

  • 沂 (cháng yí)

    沂,与陆贽同时。诗一首。

  • 楚老 (cháng chǔ lǎo)

    楚老,长庆进士,官拾遗。诗二首。

  • 浩 (cháng hào)

    浩,妓也。诗二首。

  • 达 (cháng dá)

    达,字文举,俗姓顾,发迹河阳大福山。大中中,居吴郡破山寺。诗八首。

  • 雅 (cháng yǎ)

  • 衮 (cháng gǔn)

    衮,京兆人。建中四年卒於福建观察使任,年五十五。补诗二首。

  • 察 (cháng chá)

    察,姓彭,福州长溪人。嗣九峰和尚道虔。在洪州建昌凤栖山同安院,世称同安禅师。建隆二年卒,年九十余。诗十一首。(《全唐诗》无察诗,传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七、《祖堂集》卷十二,其卒年据《中国佛学人名辞典》)

  • 秩 (cháng zhì)

    秩(一○一九~一○七七),字夷甫,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举进士不中,乡居以经术称。仁宗嘉佑中,爲颍州教授,除国子直讲。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拜...

  • 安民 (cháng ān mín)

    安民(一○四九?~一一一八?),字希古,邛州(今四川邛崃)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应天府军巡判官。历成都府教授,知长洲县。哲宗元佑间除开封...

  • 传正 (cháng chuán zhèng)

    传正,神宗元丰间官夔州路提举平,与席汝明同时。事见《永乐大典》卷九七六四、《续资治通监长编》卷三一五。

  • 某 (cháng mǒu)

    某,毗陵(今江苏州)人。徽宗崇宁四年(一一○五),敕使朱勔置应奉局於平江,搜刮南方奇花异石,民怨沸腾,作蟹诗讥刺。事见《墨庄漫录》卷一。

共 26 条
常 · 姓氏介绍

一、 姓氏源流
1、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仪占月,又有先为大司空,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姓出于河南。 因此,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氏。
2、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的,史称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的。是为山东姓。
3、 另一支""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姓”,是为江苏氏。
4、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二、 迁徙分布 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衮迁居福建。宋代,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知人堂”:唐朝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何写的好。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四、历史名人
历史上姓名人很多,西汉有太原人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官至右将军。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氏多有显者,河南温(今河南温县)氏发展成为望族。骞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东晋时有史学家璩,曾在成汉任散骑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三国魏温人林,官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4世孙珍北魏时任南安太守,避乱徙居凉州(治今甘肃武威);珍子坦,官镇远将军;坦子爽,官宣威将军,博通经史,曾置馆教授门徒7O0余人;爽子文通,累官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景,官车骑将军、秘书监,封濮阳县子。 隋唐时期,长安氏比较兴旺,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氏也是茂族。隋炀帝时有屯用主事骏,曾于大业三年(607年)出使赤土国,与其建立邦交。唐代有诗人建,高僧慜,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礼,所乘商船中途遇险沉没,他为救人而死;还有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兖。 宋代,氏有人迁至福建、安徽、内蒙古。明,清时期,又有迁至湖南、辽宁等省的。清代以后,氏有移居海外者,今新加坡等国有姓华侨。南宋理宗时有连江(今属福建)人挺,官参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蒙古有德,曾于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发,西觐皇弟旭烈兀于西亚。明初名将遇春,勇猛善射,屡立战功,死后追科开平王。还有散曲家伦。清代山东有伊斯兰教学者志美,精于波斯文,所著波斯文文法《亥瓦伊·米那哈基》为经堂教育学员的必读课本,还有总督明、青。
其它姓氏诗人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