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永乐大典》所收元厉震廷《唐宋百衲》诗考释

《永乐大典》所收元厉震廷《唐宋百衲》诗考释

来源: 网络 发表日期:2020年08月28日

彭万隆




今存《永乐大典》 [1] 收录题为“厉霆”诗九首,分别是《客中逢故人》 (卷三五,九真,人。第一七二页) 、《寄远游人》 (同前。第一七二八页) 、《送友归故乡》 (卷六六四一,十八阳,乡。第二六八四页)、《野望怀故乡集句》 (同前) 、《题大有堂诗》 (卷七二四一,十八阳,堂。第二○四页) 、《送济翁邵明府远游》 (卷八八四五,二十尤,游。第四○八一页) 、《招真馆》 (卷一一三一三,十罕,馆。第四八一七页) 、《访仙源观陈处士不值》 (卷一三四五○,二真,处士。第五七五六页) 、《寄萧平叔》 (卷一四三八,四霁,寄。第六二五四页) ;又收录题为“宋百纳诗”一首,《同友游西湖》 (卷二二六四,六模,湖。第七七二页) ;题为“宋百衲诗”一首,《上乌程李明府》 (卷一一○○,六姥,府。第四五八五页) 。前九首诗因《永乐大典》编纂抄录之误,孙望先生辑入《全唐诗补逸》,而与“厉霆”相关的一首《赠处士》诗,《永乐大典》误置于许棠之下,孙望先生亦补辑为许棠诗。因不解“宋百衲诗”为何,今人整理《全宋诗》时,又误将《上乌程李明府》诗置于宋蔡絛名下。其实,这十一首诗(除《赠处士》外)均为集句诗集《唐宋百衲》之作品,作者为元初四明隐士厉震廷。

     《永乐大典》卷九五至九九 (二支,诗) 为“诸家诗目”,现存本幸为全璧,自汉“李陵诗”至明王达善“《梅花百咏》”之诗目,举凡序跋引通考解题靡不收录,可与其他卷目中所收诸家诗文集相互参证发明。卷九○九“诸家诗目五”,有“《唐宋百衲》诗”,后收牟巘《陵阳集·唐宋百衲集叙》、李昌龄《序》二文 [2]  。

    牟巘《陵阳集·唐宋百衲集叙》:“诗雅四言,汉以来遂为五七言。唐开元之际又始俪偶为律诗。论者谓诗之道,至是略尽,殆不可复变。宋百余年间乃有集句者出,其不变之变欤?求之回文离合、双声迭韵、建除郡邑名诸体,无与集句类者,惟联句近之。但柏梁则君臣同时,吕黎则朋友同席。视集句远裒古作,颇异焉。实始于半山王公。半山平生崛强执拗,行新法则诋诸老为流俗,作字说新经义,则目春秋为断烂朝报。乃甘掇拾陈言,从事集句,何耶?然其天姿殊绝,学力至到,倅然之顷,不劳思惟,立成数十韵,对偶亲切,吻合自然,抑难矣。四明厉君震廷瑞甫,博学工诗,尤喜集句。合异为同,易故为新,大抵效半山而自有活法。前后凡若干首,题曰《唐人百衲集》。唐宋集古乐府皆在焉。壬寅春,间吴兴太守东溪李侯,与其友千秋李君,皆有诗名,唱酬甚盛,慕而来谒。一阅其集,咨激再三,亟俾募工刻之心传。而辱征予序。昔李公以众琴为百衲琴,黄豫章以集句为百家衣,直戏言耳。今廷瑞精能之至,所谓细意熨帖平,灭尽针线迹,而百衲之可乎。吾侪窭人,得一破衲便蒙颈熟睡,素无诗分,何敢言集句。然亦能知其用力之难,非一朝夕。因为识梗概如此,且以见君子成人之美焉。东溪名奇,千秋名昌龄。其年夏五,陵阳牟巘序。”

    此序见牟巘《陵阳集》卷一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牟氏陵阳集》与浙江图书馆藏清抄本《陵阳集》均作《厉瑞甫唐宋百衲集序》,二者文字全同,但比照《永乐大典》所录序文,则有几处不同:“则目春秋为断烂朝报”,四库本、清抄本“目”作“自”;“乃甘掇拾陈言”,四库本、清抄本作“然乃甘摭拾陈言”;“ 倅然之顷”,四库本、清抄本“倅”作“猝”;“《唐人百衲集》”,四库本、清抄本作“《唐宋百衲集》”;“间吴兴太守东溪李侯”,四库本、清抄本“间”作“闻”;“亟俾募工刻之心传”,四库本、清抄本“心”作“以”;“便蒙颈熟睡”,四库本、清抄本作“须蒙头熟睡”;“东溪名奇”,四库本、清抄本“奇”作“岳”;“其年夏五,陵阳牟序”,四库本、清抄本无。可以看出,“人”、“间”、“心”三字明显为《永乐大典》抄录笔误。乾隆《浙江通志》 [3]  卷一一六“湖州路总管”,有“李奇”,后注“成宗时任”;《牟氏陵阳集》卷一○《重修颜鲁公祠堂记》内云“东平李侯奇以今辛丑夏四月实来为守”,辛丑乃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据此则知四库本、清抄本“东溪名岳”实误,应从《永乐大典》之“东溪名奇”。

    李昌龄《序》:“仆少日从先生高文学士习吟时,闻先生尝云:‘前人论李谪仙诗,一片生成;杜工部诗,一片打成。无斧凿痕。'然闻是说,莫知其向。今见厉隐君集唐人诸家句为诗数百篇,目之曰‘百衲'。殊无斧凿之痕,宛然有一片生成之妙。惟作者览君之集,服君之工,必能表而出之,焕乎为文章之美观也。大德六祀,夏仲月六日,东平李昌龄书于《百衲诗》卷尾。”

    从牟巘、李昌龄二序文可知,《唐宋百衲》为一部集句诗集,作者是厉霆廷,字瑞甫,浙江四明人,隐士。刻行于元大德六年(壬寅,1302)夏。这本诗集仅见于明代部分书目著录中,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 [4]  卷二“诗词”:“《唐宋百衲》,一部一册。”明钱溥《秘阁书目》 [5]  “诗词”:“《唐宋百衲》,一。”明叶盛《菉竹堂书目》 [6]  “诗词集”:“《唐宋百衲》,一册。”清傅维鳞《明书经籍志》[7]  (该书据《文渊阁书目》编成)“诗词”:“《唐宋百衲》,一册,阙。”

     本文开头提及十一首诗的性质全为集句诗。《寄远游人》、《送友归故乡》、《野望怀故乡集句》三首诗,《永乐大典》已注明集句出处。其他可再举二诗为例,如《题大有堂诗》:“好风油幕动高烟,今岁仍逢大有年。下国难留金马客,此邦宜著玉堂仙。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深院日长铃索静,花阴晚到簿书边。”八句依次为一戎昱《开元观陪杜大夫中元日观乐观诗》,戎诗“风”前阙一字;二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宋谢伯初诗 [8]  ;四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五黄庭坚《题子瞻枯木》;六晁补之《自画山水留春堂大屏题其上》;七秦观《水龙吟》“昼长深院,梦回孤枕,风吹铃索”,又周紫芝《时宰生日乐府四首·升平谣》“衮司无事铃索静” [9]  ;八朱庆余《题千斤长史宅》。

    又如《上乌程李明府》:“两鬓忧民半欲丝,此中能政动神祇。河阳花发春风满,单父琴调昼日迟。直操已为松柏许,贞心不逐岁时移。风雏骥子生有种,已是庭前玉树枝。”此诗只二、七分别为罗隐《暇日有寄姑苏曹使君兼呈张郎中郡中宾僚》、苏轼《送吕希道知和州》诗原句;一宋刘过《简季文》“衰鬓萧骚半欲丝” [10]  ;三、四李中《新喻县酬王仲华少府见贻》“每惭花欠河阳景,长愧琴无单父声”,又宋徐鹿卿《杜子野寄云山兰石四画且以近诗来和韵酬之二首》其一“河阳桃李春风满” [11] ,宋彭汝砺《读书》“暖度山窗昼日迟” [12] ;五宋范祖禹《鲜于谏议挽词二首》其二“犹思挺直操,松柏凛秋霜” [13] ;六李绅《橘园》“不随寒暑换贞心”;八宋谢逸《玉楼春》(上王守生日)“庭前玉树一枝养” [14]  ,又张籍《赠干司马》“遥望长如玉树枝”。

    分析下来,集句的水平并不高超,不少集句恰中“取前人成语,抽三抵四,易以杼柚” [15]  、“首尾横决,徒取字句对偶之工” [16]  所批评的缺点。

    《永乐大典》对这十一首诗的编纂与抄录大部分都产生了错误。为了便于清晰地说明问题,需列出这些诗的编纂方式与安排位置,位置安排则前后各取三家诗人。

    《客中逢故人》,厉霆诗。韦庄诗、吴融诗、李建勋诗、厉霆诗、张窈窕诗、符蒙诗、僧怀楚诗。《寄远游人》,唐厉霆诗。何应龙诗、国朝谢肃密庵集、顾禄诗、唐厉霆诗、毛女正美诗、宋陆放翁诗、章忠恪公集。

    《送友归故乡》,僧厉霆诗。唐刘宾客集、宋徐节孝先生集、唐裴说诗、僧厉霆诗、宋陈藻诗、胡仲弓诗。

    《野望怀故乡集句》,《唐百衲锦》,僧厉霆。文天祥诗、元刘将孙养吾集、唐百衲锦僧厉霆、宋僧文垧诗、强祠部集、元汪济诗。

    《题大有堂诗》,《唐宋百衲锦》,厉霆。

    《送济翁邵明府远游》,唐厉霆诗。杜工部诗、郑谷诗、唐厉霆诗、宋周邦彦美成清真集、胡铨澹庵集、僧文垧诗。

    《招真馆》,《百衲锦》,僧厉霆。唐人绝句吕温、岁时杂咏戴叔伦、唐诗拾遗赵嘏、百衲锦僧厉霆、徐铉骑省集、王珪华阳集、韩魏公安阳集。

    《访仙源观陈处士不值》,厉霆诗。储嗣宗诗、邵谒诗、吴融诗、厉霆诗、许棠诗、李端诗、王无功诗、韦庄诗。

    《寄萧平叔》,厉霆诗。阮户部集、任元受、吕本中、厉霆诗、澧阳志赵世延、薛友谅、邹燧。

    《同友游西湖》,《宋百纳》诗。唐白居易诗、元稹诗、宋百纳诗、吴融诗、朱庆余诗、方玄英诗。《上乌程李明府》,《宋百衲》诗。戴叔伦诗、崔峒诗、唐彦谦诗、宋百衲诗、宋徐铉骑省集、赵叔灵南阳集、诗海绘章赵景文。

    可以看出《永乐大典》抄录、排列的格式很不一致。《永乐大典》编纂凡遇一题而辑录众多诗文的时候,通常都是按照诗文作者的朝代进行排列的。对于厉霆诗大多排在唐代诗人一起,并且还两次注明“唐厉霆诗”,这表明编纂者认为厉霆所属的朝代是唐代,如果从《野望怀故乡集句》、《寄萧平叔》两诗的排列位置看,厉霆又可能是宋末元初人。从可考出的完整的诗句作者苏轼、黄庭坚、晁补之来看,已证明厉霆不可能是唐代诗人。其中一首《送济翁邵明府远游》诗,考光绪《余姚县志》卷一八《职官表》宋代有“邵济翁”:“《乾隆志》。案,林景曦《霁山集·虚心堂记》云:‘虚心堂者,前余姚宰邵君济翁所居也。'” [17]  林景熙(1242—1310)《霁山文集》 [18]  卷四有《虚心堂记》一文,首曰:“虚心堂者,前余姚宰邵君济翁所居也。”文中云:“及柱折维裂,履运欷歔 ,而以苍颜白发往来残山剩水中,其穷而应物者又何限。回首六十年,余行藏舒敛,荣悴欣戚,则既与浮埃俱化。”据此,则记文作于元大德六年(1302)左右,厉霆可以确切地定为元初诗人。因此,《永乐大典》“唐厉霆诗”的标注是错误的。

    《永乐大典》三次注明“僧厉霆”,认为厉霆的身份是位僧人。而这十一首诗的抄录来源,《永乐大典》则有《唐百衲锦》、《唐宋百衲锦》、《百衲锦》、《宋百纳》、《宋百衲》等不同的名称。

    结合《永乐大典》卷九九“诸家诗目五”所抄录的牟巘、李昌龄序文,可以断定这十一首诗全出于四明隐士厉震廷的集句诗集《唐宋百衲》。从《送济翁邵明府远游》、《同友游西湖》、《上乌程李明府》诸诗看,作者总不出浙江范围。《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江南道二”,越州余姚县:“四明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19]  《送济翁邵明府远游》诗所送者为前余姚宰邵济翁,更证明诗之作者就是四明厉震廷。

    《永乐大典》编纂抄录者将“厉震廷”误为“厉霆”。《大典》“震”、“辰”字极多,故排除避讳之可能(譬如“震”字阙笔);应是以“震”之“雨”字头置于“廷”字上为“霆”,而漏抄所致。又将《唐宋百衲》误分为《唐百衲锦》、《唐宋百衲锦》、《百衲锦》、《宋百纳》、《宋百衲》;因《唐百衲锦》等误判作者为唐代诗人,又因“百衲”等误判作者为僧人身份。

     孙望先生《全唐诗补逸》卷一七“无考”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九首“厉霆”诗,并云“全唐诗无厉霆诗” [20]  。陈尚君先生《〈全唐诗外编〉修订说明》对此考辨:“厉霆,据《永乐大典》录诗九首,其中二首为集句,《全唐诗》无厉霆其人。按集句之作,肇自北宋,宋人或云始于王安石,或云创自石延年,唐五代之时并无此体。厉霆《野望怀故乡集句》引李中句……无疑应为宋或宋以后人。” [21] 厉霆非唐人,其诗非唐诗这一结论是可靠的。需要补充的是,所谓“厉霆”应为元初隐者“厉震廷”,这九首诗全出自其集句诗集《唐宋百衲》。

    《永乐大典》“厉霆诗《访仙源观陈处士不值》”后为“许棠诗《寄庐山贾处士》”,紧接一首为《赠处士》:“乾坤清气蔼山川,尽入诗人旧简编。却羡厉生勤苦志,集成佳句世相传。” [22] 《大典》在一人名下的几首作品,除第一首外,余皆不具名。以此编排通例,这首诗作者应为许棠。《全唐诗补逸》卷一三亦据此补入许棠诗,孙望先生案曰:“厉生疑谓厉霆。‘集成佳句世相传',意谓厉霆有集前贤诗句之作传于世也。参阅本书无考卷厉霆《送友归故乡集句》及《野望怀故乡集句》。果尔,则厉霆者,宜为许棠同时人矣。”陈尚君先生考:“前录许棠诗有‘集成佳句世相传'句,许为咸通间人,不可能见到厉霆以李中诗集句。许诗伪。”唐贯休《乾坤有清气》诗云:“乾坤有清气,散入诗人脾。”自后“乾坤清气”就成了宋末至有元一代作者最喜爱、诗文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编选元诗者亦喜以此冠名,如元钱塘人金弘选元作者三十人诗曰《乾坤清气》 [23] ,明偶桓编录元一代之诗十四卷曰《乾坤清气集》 [24] 。可以肯定,《赠处士》诗之“却羡厉生勤苦志,集成佳句世相传”指的就是厉震廷《唐宋百衲》。《大典》编者因误将“厉霆诗《访仙源观陈处士不值》”列入唐人,而后又以《赠处士》误置许棠诗下,其来源应是《唐宋百衲》(卷尾题),牟巘、李昌龄已分别为《唐宋百衲》作序跋,故此诗或为湖州路总管李奇所题。

    署为“宋百衲诗”的《上乌程李明府》,今人整理《全宋诗》将其置于蔡絛名下(王岚整理) [25] ,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蔡絛号百衲居士,故想当然地认为“宋百衲诗”即为蔡絛诗。古人有称蔡絛为“蔡百衲”,如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宋何汶《竹庄诗活》卷一、清郑方坤《全闽诗话》卷三,断无称其为“宋百衲”者。蔡絛乃蔡京季子(《全宋诗》蔡絛小传误为“次子”),于兄弟间粗亲翰墨,京尤钟爱。考其行实,蔡絛《铁围山丛谈》 [26] 卷三云:“大观末,鲁公责宫祠,归浙右,吾侍公舟行……吾时十四矣。”大观四年(1110)五月,御史张克公劾蔡京不轨不忠凡数十事,徽宗乃贬京为太子少保,出居杭州。是蔡   生于绍圣四年(1097)。宋汪应辰《题蔡絛诉神文》云:“观此文,絛出官才一年,遭所生母丧,除丧则入馆。明年为侍从,盖仅二十许岁尔。” [27]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八重和元年十月三十日“戊申徽猷阁待制提举万寿观蔡   以罪勒停”条引蔡   《诉神文》节文 [28] ,是蔡絛此文作于重和元年(1118)。宋王称《蔡京传》:“(政和)七年,进封陈鲁国公,不拜。京子攸、鞗、翛 、孙行皆至大学士,视执政。鞗尚帝女,他至侍从者又十人。” [29] 则知“明年为侍从”为政和七年(1117),蔡絛时为二十一岁。据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 [30] 卷二八“乙未政和五年”:“八月建明堂,诏立明堂于大内丙地。命蔡京为明堂使,蔡攸讨论指画制度,蔡絛、蔡翛与殿中监宋升参详。”又宋赵鼎臣《韩粹彦行状》,记韩粹彦生于治平二年(1065),卒于政和八年(十一月改元重和)“正月二十九日”,季女“嫁通直郎充徽猷阁待制提举万寿观兼修史参详官蔡絛” [31]。则知蔡絛政和六年(1116)“入馆”为“修史参详官”,其娶韩粹彦季女应在政和六、七年间。蔡絛“出官才一年,遭所生母丧”,其出官约在政和三年(1113)。此后一直为父所倚重,居朝为官,直至贬死白州,故蔡絛不可能写出这么一首献给县令的《上乌程李明府》诗。乾隆《乌程县志》 [32]卷四《职官》载宋代白李从“庆历四年治,立县令题名记”,其后有朱思道、史言、石元之、阎丘立、吴咸、陈洙、梁端、李茂直、钱凯、陈察等。乾隆《福建通志》 [33]卷四七:“陈洙,字思道,建阳人。庆历二年进士,历知长溪、乌程二县,有声绩。擢殿中侍御史。嘉中储位未定……”《宋史》卷三二一《钱传》:“字安道,常州无锡人。……知赣、乌程二县,皆以治行闻。治平末,以金部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里行。”明董斯张《吴兴备志》 [34]  卷五郡守:“梁端,朝请大夫直秘阁,建炎元年到任。”则梁端、李茂直知乌程县应在仁宗嘉祐、英宗治平间。很明显,此李茂直不可能为《上乌程李明府》诗之李明府,乾隆《乌程县志》所载此后“李明府”有李仲愈、李和、李逴三人,然皆与蔡絛生平无涉。

    再则,全宋诗整理者以“宋百衲诗《上乌程李明府》”定为蔡絛所作,而又不收“宋百纳诗《同友游西湖》”,应是未能遽定“宋百纳”为何。“百纳”同“百衲”,“宋百衲诗”正确读法应是“《宋百衲》诗”,而《宋百衲》其实就是元厉震廷的《唐宋百衲》。

    大德六年春,四明隐士厉震廷闻吴兴太守李奇与其友李昌龄,皆有诗名,唱酬甚盛,故以《唐宋百衲》慕而来谒。从《上乌程李明府》只有第二、七句完整集出罗隐、苏轼诗句,其他均为杂凑的情况看,这首诗应属于干谒的急就章,不在其《唐宋百衲》创作计划之中,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集句诗。“乌程李明府”疑为李昌龄,《牟氏陵阳集》卷二《李千秋访数语代谢》:“清论或抵掌,乌纱犹在头。”卷五《癸卯人日送李千秋还杭》:“只恐西湖留不住,重来好为活疲民”(卷五《次韵李侯喜雨》“谁似当年召信臣,天教来此活疲民”,李侯为李奇)。癸卯为大德七年(1303),故大德六年李昌龄能在乌程令上为厉震廷《唐宋百衲》作跋。

    另外,栾贵明《永乐大典索引》将“同友游西湖”、“上乌程李明府”二诗标注为“宋百衲诗” (第四四六页) ,以“宋百纳”同于“宋百衲”,这是非常正确的。将九首“厉霆”诗标注为“释厉霆(唐)” (第三八六、三八七页) ,又将“赠处士”诗归入“许棠(唐)”,页下注“书名原作‘许棠诗'” (第六○页) 。而在处理“野望怀故乡集句”时,又将《大典》原书“唐百纳锦”写成“唐百衲锦” (第三八七页) ;在处理《大典》原书“李昌龄序”时,因未看清前面所署“唐宋百衲诗”之诗目,而改标为“[唐宋百家诗]序” (第六六页) [35]  。本文考证“厉霆”诗应为元代隐士“厉震廷”诗,《赠处士》应为赠厉震廷之诗,其来源应是《唐宋百衲》书题卷尾之作,《大典》只是置于“许棠诗”后而未标明作者。《索引》为忠实原著,标成“释厉霆(唐)”;以前作具名,后作署名附阙之通例,把《赠处士》归为“许棠诗”,这些都可以理解,这需要对《大典》全面研究后再重新整理。同样,本着尊重《大典》原貌的原则,《索引》应将上两处修改成“唐百纳锦”与“[唐宋百衲诗]序”。

    尽管《永乐大典》所辑“厉霆诗”、“宋百纳诗”、“宋百衲诗”体现了其急于成书,又出于众手,故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瑕疵,但本文能从“诸家诗目”牟、李昌龄序文中考证出这些诗作即为元代厉震廷《唐宋百衲》集句诗,不能不归功于《永乐大典》辑录典籍采取了“未尝擅减片语”照录原书的方法 [36]  。  

(收稿日期:2006年1月23日

     [作者简介]彭万隆,1965年生。200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工业大

    学之江学院副教授。发表过论文《唐代科举与文学的个案研究———贞元八年龙虎榜》等。

[1]《永乐大典》七百九十卷,中华书局1998年版(影印精装本)。

[2]见《永乐大典》卷九○九,第六○六页。

[3]清嵇曾筠等修《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文渊阁书目》四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秘阁书目》不分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6]《菉竹堂书目》不分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7]《明书经籍志》,《明史艺文志·补编·附编》,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见欧阳修《六一诗话》第二十三条“闽人有谢伯初者”。郭绍虞主编《六一诗话 白石诗说 滹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9]见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二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见宋刘过《龙洲集》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见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见宋彭汝砺《鄱阳集》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见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见宋谢逸《溪堂词》,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清毛奇龄《榕台集诗序》,见《西河集》卷二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影印清光绪二十五年刊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

[18]宋林景熙《霁山文集》五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2005年版。

[20]见王重民、孙望、童养年辑录《全唐诗外编》(上),中华书局1982年版。

[21]见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上),中华书局1992年版。

[22]见《永乐大典》卷一三四五○,第五七五六页。

[23]见清黄虞稷编,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卷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4]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九。

[25]见傅璇琮主编《全宋诗》卷一八二八,第二三五九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铁围山丛谈》六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

[27]见宋汪应辰《文定集》卷一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清秦缃业、黄以周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卷三八,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9]见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一○一(列传八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宋陈均撰《九朝编年备要》三十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见宋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一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清罗愫修、杭世骏纂《乌程县志》十六卷,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3]清郝玉麟等修《福建通志》七十八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明董斯张修《吴兴备志》三十二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栾贵明《永乐大典索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6]张忱石《永乐大典史话》,中华书局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