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一个诗人与一个朝代的往来

一个诗人与一个朝代的往来

来源: 网络 发表日期:2020年09月17日

李鲁平






    《孟浩然新传》是李叔德的新作。历史记载,孟浩然前半生主要是在家闭门苦学,灌蔬艺竹,为乡里救患释纷,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才到长安,求仕失望。在江淮吴越各地漫游了几年,重回故乡。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引他作过短期的幕僚,最后还是归隐,死在家里。因此历史包括文学史对孟浩然的记载比较简单。一般认为孟浩然没有经历很多生活风波。尽管如此,孟浩然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却是文学史不得不写的。他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基础上,开风气之先,形成了一个田园山水诗派。虽然部分人认为他的诗歌视野狭隘,但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这样一个既有艺术成就而又缺乏历史素材的仕隐人物怎么来用小说表现呢?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的这个观点后来被批评史归纳为“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通过古人所处的时代,古人的人生经历,来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同时,孟子又说过另外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谓“以意逆志”,实际上涉及的是理解活动中阐释者主体意识的问题。孟子将理解规定为阐释者与诗人之间人伦心理的会通,这一命题被认为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意义生成方式,对后世的经籍阐释特别是文学阐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叔德正是通过对孟浩然留下来的二百多首诗歌作品,既“知人论世”又“以意逆志”,从而勾画出孟浩然一生的人生轮廓并构思出一个诗人与一个时代的往来。

    孟浩然的诗歌既是这部长篇小说结构上的纽带,也是理解孟浩然人生的一把钥匙,而作家引用的唐代与孟浩然来往密切的诗人的诗歌,则是理解整个时代的关键。唐诗是唐朝时代的写照也是小说重要的细节内容。比如,作家从《岁暮海上作》的“仲尼既云殁,余亦浮于海”想像孟浩然在吴越途中的遇险、得救等一系列细节;比如作家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虚构孟浩然在江汉浪舟中偶遇去扬州做生意的老乡,临时决定到扬州并在黄鹤楼与李白奇遇的过程;比如作家根据张九龄的诗句“宛宛樊城在,悠悠汉水波”,想像张九龄被贬荆州遇险,孟浩然侠义相救,张九龄樊城重游,最终写下这首与襄樊相关的诗歌……,可以说整个小说都是作者对孟浩然以及其它唐诗的独特阅读,以及在阅读基础之上的挖掘、想像、虚构,使得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全面而鲜活的诗人形象。

    因此,这是一部理解唐朝诗人和唐朝时代的作品,是一部由诗歌素材还原诗人生活的时代的作品。一个既向往浪漫又不能摆脱传统的诗人形象、一个与玄宗时代高度活跃的诗人群体保持着珍贵友情和密切往来的诗人形象、一个既钟情山水又割舍不掉传统知识分子政治仕途情结的诗人,立体而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当然,作家在借助孟浩然的诗歌来构造孟浩然的人生历程的过程中,也有令人遗憾之处。比如第13章“李隆基泰山封禅,贺之章大殿主礼”用整个一章的篇幅为第14章写孟浩然救驾作铺垫,显然过于铺张,但也可以瞥见作者力图展示整个唐朝诗人风貌的努力。而第26章“唐玄宗杀子黜相”,第32章“玄宗梦谱紫云回”等章节基本与孟浩然的人生无关,可以理解为作家描绘整个玄宗时代的一种追求。又如第32章“金城悲逝吐蕃,玄宗梦谱紫云回”,在介绍给普寂大师送葬的人物时,对玄宗皇帝的大哥李宪特别详细介绍了一番,其实,在小说的前面,已经有几个章节都对李宪作了介绍。这些都是作家构思与结构上的疏忽。

    总的来说,在经历多年的沉寂之后,我们看到了李叔德的重新亮相,并且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作家的人文素养和试图理解历史、描绘历史的大气追求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