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诗词格律通则

诗词格律通则

来源: 网络 发表日期:2020年06月11日

〖 简介 〗


  最早的中国诗歌并没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于以诗歌作为科举的手段,出现了对音韵句法的严格规定,称为格律。自此,中国古典诗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学习和了解诗词格律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会用才能活用,不会用只能乱用。


  下面将需要了解的诗词格律常识总结在下面,这些也是最基本的东西了。


  以下所说的诗词格律,只是学写旧体诗的人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但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了,只有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会涉及其中一小部分东西,因此,您看了下面的介绍一时不明白是绝对正常的,而且您也不必要去深究它。


  重要说明:为了追求格律的严谨约束了您的灵感才是最不值得的。今天的人学写旧体诗,即不需要也没必要严格按照格律的约定的。即使在古代,优秀的骚人墨客也大胆冲破格律的束缚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变体”出来。




〖 名词 〗


古体诗


  就是我们所说后面要说的“古风”。它产生最早,形式多变,没有规则的限制,比较自由。


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诗余


  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 平仄 〗


  “平仄”是现代人写旧体诗的第一大障碍,但只要明白其规律,平仄也是不难掌握的。


  “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以两句诗来做例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句)


这两句诗中“无边”、“萧萧”、“长江”、“来”是平声,“落木”、“下”、“不尽”、“滚滚”则属仄声,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其中一个标准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你可能会说,不对呀,“不尽”的“不”字读第二声(阳平),应该是平声啊?没错,今天普通话来读,“不”字确实是平声字,但古代读音与今天有所不同,古音的“不”是属于另外一种声调——“入声”,古人将入声”归入“仄声”里面,所以,杜甫的这两句是是完全合乎“格律”的要求的。只是今天“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分别变成其他三种声调,那怎么区分呢?不用区分,就按今天的读音,将“不”归入平声就可以了。不过,在有些方言中,如广东方言,还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象“月”“一”“十”等,如果你能去分清楚的话,作为仄声使用也是可以的。入声字的特点,是发音短促,如此而已,南方人应该很轻易的分辨出来,但北方人就可能有些糊涂了。


    平声字例:西、风、天、无、弓、安


    仄声字例:远、剑、信、总、电、客


    入声字例:出、业、设、速、入、杰


  再次强调,没法分辨入声字的朋友就按普通话中的发音来用好了,反正我们写近体诗又不是给古人看的。




〖 句式 〗


  句式实际上并非诗词格律的内容,没有严格的约束,学者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句式是以句子的“意义单位”而言。


  五言句式以“二三式”最常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也有很复杂的句式,偶尔用之可起抑扬顿挫之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后庭花/一曲;(刘禹锡)


    念/尔/独何之;(崔涂)


  七言句式以“四三式”最常见:


    天外黑风/吹海里,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姜夔)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也有复杂的情况:


     李将军/是/旧将军;(李商隐)


     可怜/无定河边/骨;(陈陶)


  可见古人写是在句式上是不依成法、力求多变的,这一点才是我们学习“句式”的目的。




〖 压韵 〗


  在古代,诗韵跟词韵是不同的,无论在韵字的选择、韵脚的安排,以及对待压韵的宽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古韵跟今韵也有较大变化,比如在古代,“东”跟“冬”是不同韵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压。但我们今天学写近体诗就没必要深究那么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关于押韵详见 诗韵举要 和 词韵举要




〖 对仗 〗


  对仗是近体诗的重要因素,对于增强诗歌的整齐美和声律美极为重要。


  对仗的要求,相对的两句必须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平仄根据体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规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几道)


  第一句,“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句式一致;


  第二句,“花”对“蓬”属名词植物对,“径”对“门”名词属器物对,“不曾”对“今始”,“缘”对“为”属人事对,“客”对“君”属人伦对,“扫”对“开”属动词对;


  第三句,“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属连绵词对。


  古人对“对仗”总结出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会逐渐增加这方面的介绍。




〖 谋篇 〗


  谋篇指诗词的结构章法而言。对于诗,前人总结的经验很多,但归结起来一般不出“起”、“承”、“转”、“合”四字。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起)


    乡音无改鬓毛衰。 (承)


    儿童相见不相识, (转)


    笑问客从何处来。 (合)


甚至一句之中也有“起承转合”的安排。如:“少小(起)离家(承)老大(转)回(合)”。


  当然,“起承转合”并非不易之法,形式毕竟要为内容服务。


  词的章法,因为体例繁多,变化各异,比较难以分清“起承转合”,所以前人论词,多从“过片”入手。词除小令之外,都是分片的,从上片过渡到下片就是“过片”,又叫“换头”。


  词的“过片”以衔接紧密、自然为要,以能翻出新意为上。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上下片意脉不断,下片更出新意。

标签:诗词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