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清代遂宁张氏家族诗人初探

清代遂宁张氏家族诗人初探

来源: 网络 发表日期:2020年07月03日

胡传淮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左潆,船山右峙,水陆交冲,平野田畴,山河映带,人物阜繁,历为郡、州、府、县、专区、市治所,号称“剑南大镇”、“东蜀之都会”,实为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

清代遂宁张氏,号称“诗人世家”。从张鹏翮至张船山,张氏世代诗学传家,渊源有自。张氏家族诗人主要有:

一、张鹏翮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是清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水利专家,也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书法家。传世著作十余种,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奉使俄罗斯行日记》《治河全书》《兖州府志》《遂宁县志》等。其中《治河全书》24卷、《信阳子卓录》8卷,收入了《续修四库全书》中;《奉使俄罗斯日记》是中国人旅欧的最早日记,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收入《历代日记丛钞》;《诸葛忠武侯年表》收入《汉晋名人年谱》,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治下河水论》收入民国本《扬州丛刻》;《河防志略》收入《清经世文编》卷103,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治河全书》主要介绍明清时期有关河套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黄河史、运河史的主要资料,对今人治理黄淮,仍有重要启示和参考价值,故由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

张鹏翮系清代贤相、名臣,康熙帝赞之:“天下廉吏,无出其右。”张鹏翮是与狄仁杰、姚崇、包拯、况钟、于谦、海瑞、于成龙齐名的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八位清官。

现存最重要的作品集为《张文端公全集》,系光绪八年(1882)刊本,由张知铨(张鹏翮之弟张鹏翼六世孙)依照张鹏翮手稿刊出,十分珍贵。内有诗2卷,共600余首,胡传淮编选《张鹏翮诗选》,精选张鹏翮诗288首,银河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李调元《蜀雅》称“文端论诗,以性情为主。”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五载:“文端平生居官,以清节重,扬历中外,早著循声” ;“诗亦纯实简质,自是正声。”清人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云:“眉州三苏祠中,楹联林立,殊少佳构,惟大门有张鹏翮一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李调元《蜀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胡传淮《张鹏翮年谱》《蓬溪诗存》以及清代、民国《遂宁县志》录有其诗。《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收录其著作多种。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载有其生平成就。

二、张懋龄

张懋龄(1675—1725),字与九、希龄,张鹏翮次子,张懋诚弟。娶山东衍圣公孔毓圻女为妻,卒葬曲阜县之南官府马鞍山,后世迁居于曲阜。船山辞去莱州知府后,曾由兖州绕道曲阜,探望其后裔。

张懋诚(1667—1737)、张懋龄兄弟二人,均工诗,张懋诚著有《通政诗集》一卷。张懋龄官至江南淮安府山安河务同知,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六录有其诗2首,俱清新可诵。《蜀雅》、《历代蜀词全辑》(续编)录有其诗词。

三、张勤望

张勤望(1694—1757),字孚嘉,号莲洲,为张鹏翮之孙、张懋诚之子,官至山东登州府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工诗,民国本《遂宁县志》录有其诗多首。如《雨霁携小儿女摘园蔬》云:“初晴风细玩云霞,瘦马冲泥散晚衙。报国有心虚岁月,谋生无术惜年华。儿童争摘篱边豆,蛱蝶双飞雨后花。万里孤踪贫病客,深惭零落不成家。”颇有田园风味,堪称作手。

四、张勤淑

张勤淑,字友勤,张懋恭之女,张懋恭系张鹏翮三弟张鹏举之子。张勤淑适江南吴县(今苏州吴县市)举人吴冲,随夫宦江南,居家江苏宿迁县,与名媛、诗人倪瑞璇相唱和,其诗甚多。著有《翠荇斋吟草》,《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录。《国朝闺秀诗柳絮集》著录是书时将作者误作“张淑贞”。《撷芳集》《香艳丛书》《历代妇女著作考》《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著录。

五、张顾鉴

张顾鉴(1721—1797),字镜千,号冰亭,系张鹏翮之曾孙、张船山之父,善诗,曹学诗(清代诗人)将张顾鉴比之为白居易和陆游,与著名诗人袁枚、史震林、许瑗为少年诗友。袁枚在《覆洪稚存学使》信中云:“尤奇者,阁下所极赞之张船山,乃枚之世交也。丙辰(1736)召试,枚寓居吾乡赵横山(即赵大鲸,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阁学家,有美少年张顾鉴者,联床交好。张小我三岁(按:张顾鉴实小袁枚五岁),遂与阁学儿子书山,作三人车笠之盟。未几,书山亦登词馆,此后音尘隔绝,刚六十年,岂知张即船山父也。倘非阁下言及,则天南地北,通问何年?因之张太守亦有书来,枚又有诗寄去,俱抄呈阁下,读之当必心开。”(《小仓山房尺牍》卷九)。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云:“余访京中诗人于洪稚存,洪首荐四川张船山太史,为遂宁相国之后,寄《二生歌》见示,余已爱而录之矣。追忆乾隆丙辰(1736),荐鸿博入都,在赵横山阁学处,见美少年张君名顾鉴者,彼此订杵臼之交,疑与船山有瓜葛,寄信问之,不料即其尊人也。垂六十年,忽通芳讯,知故人官至太守,尚无恙,且有子不凡,为之狂喜。”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三月,张顾鉴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在京师二人为“杵臼之交”,因二人均有才名、工诗善文之故。
清代学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载:“张耐舫(顾鉴),船山之父也,与黎雅守备温江王宁甫善。耐舫官山东馆陶令,历汉阳同知,升云南知府。性脱略,挥金不惜。人所有取而用之不计;已所有人用之亦不计也。归装,囊无一钱,冬日至无御寒衣。惟课二子诵读,人问无产业何以为生?指亥白、船山曰:‘此吾产业也’。善书,求者踵门。及病废,悉命船山代笔。宁甫时时周之,家藏耐舫赠诗一纸,亦船山代书。子女皆教以诗,孙女出嫁后过其戚家,仆挟一箧,宁甫之孙侃(即清代四川诗人王侃)与客共坐,令开视,云笺满中,皆姊妹姑嫂临嫁时赠诗也。一门风雅如此!”
张顾鉴著有《近花窗诗稿》《耐舫近稿》《撷芳集》等诗集。《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遂宁县志》有传。
六、张问安
张问安(1757—1815),字悦祖、季门,号亥白,为张鹏翮玄孙、张顾鉴长子、张船山兄。与弟船山同致力于诗,诗才超逸,有“二难”之目,著有《亥白诗草》8卷,存诗800余首。胡传淮选注《张问安诗选》,可供参考。
张问安一生六次应乡试,七次应会试,足迹半寰宇,到过岭南、苏杭、荆楚、齐鲁、中州、三秦、燕赵等地,遍览名山胜水,格律益进。晚年主讲蜀中华阳、温江书院,诱掖后进,多所成就。时人及后世对其评价颇高。清诗人、画家王学浩《亥白诗草》叙云:“但觉其语淡而味腴,节短而韵长,盖将于韦孟之外,另辟一径,以与唐人争席也。”傅亦舟(光绪年间遂宁知县)序云:“亥白诗钞古藻纷披,遗音孤戛,沉郁顿挫,卓有本源”。其季弟张问莱云:“余伯兄亥白、仲兄船山皆以诗名于世。”清代学者李星根《张亥白先生传》云:“遂宁相国以经济显名于仁皇帝之朝,迄先生五世矣,而独昌其诗,兄弟竞爽,旗鼓相当,虽天才雄放,文采风流,照应四国,若稍稍逊乃弟一筹。至于抚山范水,刻画杜陵,唐突康乐,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殆有过之,无不及焉”。《归田老人诗话》云:“张问安,字亥白,船山兄也。诗魄沉挚,如《剑门关》诗,少陵以后无敢作者。”
清代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张应昌《清诗铎》、徐世昌《晚晴簃诗汇》、钱仲联《清诗纪事》、胡传淮《蓬溪诗存》录有其诗,《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二张问陶附传、《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张问陶附传、《四川通志》嘉庆本、《益州书画录》《巴蜀艺文五种》《清诗鉴赏词典》《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巴蜀文化大典》、胡传淮选注《张问安诗选》等有张问安传记,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收有张问安辞条。
七、陈慧殊
陈慧殊(1755—1783),字缃箬,浙江海宁人,江西南安府同知陈亿第三女。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十一月二十三日,龆龄明慧能文章,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故有“慧殊”之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汉阳与张问安结婚,夫妇鸿案相庄,花晨月夕,每多唱酬,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德。安淡泊,乐吟咏,小郎及小姑咸受业于她。慧殊清羸多病,又以哭母故,遂致病。病中慨然送夫赴试礼闱,人称其贤。乾隆四十八年(1783)九月十五夜,病逝于汉阳,年仅29岁。十月,问安从都门归,未能见上慧殊最后一面,不胜悲感,作《悼亡诗二十首》,凄婉感人。
陈慧殊之诗,构思巧,用语工,意境新,画意浓。清人王廷璋(号奉斋)称赞陈慧殊为从来闺秀第一,曰:“惜不为男,此翰苑才也。”故问安《悼亡》中有“一时胜事湘南北,博得人呼女翰林。”著有《香远斋诗词》各一卷、序三篇、《倚楼集》一卷、《寄愁集》一卷,后两集皆为思念问安之作;与问安倡和,有《画阁联吟集》、《花间倡和集》,另外还著有《墨香小品》等,均为手稿,藏于家,未刊行,惜今多散佚。嘉庆二十一年(1816),张问莱刊行《亥白诗草》时,又将《香远斋稿》附刻于《亥白诗草》卷一末,共选录陈慧殊诗37首。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四十七,介绍《亥白诗草》时,将陈慧殊诗《丁酉初度》、《书西青散记后》(四首)误作张问安诗;近人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八六录有陈慧殊诗2首,误将其名“慧殊”写作“慧珠”,均当改。
其生平事迹见清代学者秦朝釪《陈缃箬小传》(载于《遂宁县志》卷五)、张问安《陈孺人墓志》(载民国《遂宁张氏族谱》卷二)、嘉庆本《四川通志》卷一百七十《列女》才艺。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六十二、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八十六、胡传淮《陈慧殊诗选》及《蓬溪诗存》录有其诗。《听雨楼随笔》《国朝闺秀正始集》《杭州府志》《两浙輶轩录》《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著录。
八、张问端
张问端,张鹏翮之玄孙女,张顾霖(张顾鉴弟)之女,张船山堂姐,字淑徵,适甘肃循化同知无锡人丁阆洲(号藕仙),著有《淑徵诗草》,船山为之序。张问端诗作数量不多,拈花微笑,神韵均在不言中,如其诗《和次女丁采芝阅〈红楼梦〉偶作》云:“奇才有意惜风流,真假分明笔自由。色界原空终有尽,情魔不住本无愁。良缘仍恨钗分股,妙谛应教石点头。梦短梦长浑是梦,几人如此读红楼?”
九、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进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今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清史稿》《辞海》《清史》有传,其生平事迹可参见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巴蜀书社2000年第一版、2005年修订再版)。船山系清朝断案高手,人称“东方福尔摩斯”,今有二月河边著《大清神断张问陶》、常乐张军著《清代断案名家张问陶断案集》等小说泛传各地。
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存诗3000余首。清代著名学者吴锡麒《寄张船山》云:“阁下文名太高”;“大集为必传之作,魁奇排奡,横绝古今”。清诗人吴嵩梁《香苏山馆全集·诗话》卷二:“(张船山)七律尤妙,述怀叙事,沉透能到十分,吐属生新,音节悲壮。忽如猛将斫阵,忽如高士参禅,忽如舞女簪花,忽如仙人吹笛,别有一种悟境。五律亦多名句可采”。清人刘大观《题张船山滦阳纪行诗后》云:“剑外何人接大苏?遂宁胸次走骊珠。笔如泉涌神先到,语不雷同趣自殊。”清诗人葛金烺《题张船山诗集后》云:“酒酣忽吐惊人句,飞向峨眉化白云。剑气纵横余万里,珠光闪烁仅三分。性灵笔妙元无敌,仙佛才兼迥出群。落落孙洪亦豪宕,当时敛手共推君!”清代诗人顾翰在《船山诗草补遗序》中云:“见其跋涉关河,崎岖戎马,欲歌欲泣,情见乎辞,以为太白、少陵复出也。”有清一代,诗人众多,翘楚者少。有人说,整个清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张船山、黄景仁、龚自珍三家。著名作家燕垒生在《燕垒说诗》中云:“清诗人中,余最爱张船山、黄仲则、龚定庵三家。此三家七律,尤为翘楚。”当代学者张永义在《感伤时代的人生幻灭——读张问陶〈船山诗草〉》一文中云:“当袁枚、沈德潜和翁方纲等人都忙着开宗立派,为各自的学说争执不休的时候,恰恰是黄仲则与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代表了清朝中叶最高诗歌水准。正如同一时代的德语文学有歌德与海涅,如果18世纪封闭的国内文坛,失去了‘二仲’(仲则、仲冶)的痛饮高歌,那么,我们的阅读一定会显得枯燥无味”。(载《夜无虚席:和文学大师相爱》,2004年现代出版社出版)。一生作诗过万首、“杀诗如麻”的晚清诗人易哭庵(顺鼎),对船山推崇备至,自谓为“张船山后身”。
清人李调元说:“船山先生善画墨猿,世皆知之矣。”清人葛金烺《爱日吟庐书画续录》卷六云:“船山书得力平原(颜真卿),行草酣嬉淋漓,激昂顿挫,其精采类刘文清(刘墉)而操纵过之,已开何蝯叟(何绍基)之先声矣。”“船山(画)有石涛之奇横而不怪,具南阜(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之思致而有韵,骎骎乎迈前贤矣。”林则徐《为杨子坚铸题张船山问陶画册,即次册中韵》、陶澍《张船山太史游吴时曾与杨子坚谈诗生公石上子坚历久不忘因绘为图》、张大千《张船山楹贴》等诗,对船山诗书画称赞不已。光绪三十年(1904)有正书局石印《十家书札》,收录孙渊如、洪北江、张船山等名家手札,深受书家喜爱。张船山《梅花》八咏,向来被认为是咏梅的经典,甚至高于“疏影横斜”之类,自清代以来,和者如云,却鲜有佳作。读了船山《梅花》诗,便觉得高启《梅花》显得粗俗,林逋《山园小梅》多少有点刻画。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说:“张船山,名问陶,是乾隆嘉庆时代的一个大诗人。”钱钟书先生青少年时代,亦爱学做张船山、黄仲则等清代诗人的近体诗。1933年前后,有人建议齐白石先生画一幅北京天桥风物图,齐白石说:“从前张船山画过《天桥春望图》,我就不必续貂了”。1962年,郭沫若到广东中山时,访购书画,所购为张船山的字贴。可见齐白石、郭沫若对张船山书画的推崇。著名诗人舒婷在《影响了我的两百首诗词》一书中,说张船山《论诗十二绝句》(其十)深深地影响了她。
总之,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
十、林  颀
林颀,字韵徵,号佩环,清代女诗人,张船山继室,著有《林恭人集》。
林佩环祖籍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江苏人。其父林儁,字西崖,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次年入川,历署四川安县、威远、乐山、温江、荣县等县知县,补授内江,调繁成都兼署华阳知县。乾隆三十八年(1773)出守分巡川南永宁道,驻泸州。勤政爱民,明于听断,颂声载道。后升任通省盐茶道,驻省城成都;乾隆五十八年(1793)任四川按察使;嘉庆二年(1797)至嘉庆五年(1800)任四川布政使。林西崖工诗,与同时在蜀为官者顾光旭、吴省钦、查礼、王凤仪、沈清任、杨潮观等人,时相唱和。《锦里新编》、嘉庆本《四川通志》卷一一五《职官志》、胡传淮《芝溪集》载有其政绩。
林颀生长于蜀中,幼承父训,勤学工诗,为蜀中才女。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船山与林颀在成都盐茶道官署中结婚。婚后夫妻恩爱,船山多次赞美妻子云:“一编尽有诗情味,夫婿才华恐不如”;“我有画眉妻,天与生花笔。临稿广寒宫,一枝写馨逸”;“学书且喜从吾好,觅句犹堪与妇谋”;“袖中已遂襄阳癖,林下尤逢谢女才”;从船山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林颀是一位多才多艺、美貌善良的女子,工诗、书、画,有道蕴之才和大家风范。
《清画家诗史》癸上、《国朝书画家笔录》卷二、《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晚晴簃诗汇》卷一八六、《国朝全蜀诗钞》、《国朝蜀诗略》《潼川府志》《遂宁县志》《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蓬溪诗存》载有其事迹或录有其诗。鲜述文著有《清到梅花瘦到诗——张问陶、林韵徵外传》(载于《巴蜀诗人外传》,1988年重庆出版社出版)。
十一、张问彤
张问彤(1768—1832),字受之,一字锡功,号饮杜,张鹏翮弟张鹏翼玄孙、张顾琏子,与亥白、船山为从兄弟。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五月十三日,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六月初一日,娶柯氏、王氏,子五人,女二人,卒葬遂宁象山(今遂宁市船山区新桥镇四村)。
问彤少负隽才,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五十七年(1792),四川乡试解元;嘉庆元年(1796)荐孝廉方正,补什邡教谕,日以讲学为事。晚授山西和顺县知县,山西巡抚欲留其在省垣以备顾问,以知州升用,未果,病卒。
张问安、张问陶、张问彤合称“遂宁三张”。《巴蜀文化大典》中“遂宁三张”辞条载:“清代遂宁诗人张问安、张问陶兄弟与从弟张问彤三人的合称。三人中以张问陶成就为最,问安次之,问彤又次之。”今问陶存诗3000余首,问安800余首,问彤200余首。《遂宁县志》载有清人李星根(四川中江县人)所作《受之先生传》,谓问彤与船山、亥白时有唱酬,“然独以少陵为主,故自名其集曰《饮杜》。其精到处,虽起子美九京,亦无以易。而不专一长,又好为古文词,兼冥心理学。”“生平不多作,作亦不多存。”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三十三载:“受之少负隽才,举乡试第一,士论推重。七上春官不第,以荐孝廉方正,得官广文,未展其才,人颇惜之。佳句如‘春静人来少,庭闲鸟下双’;‘地寒晴养麦,天暖雨肥鱼’;‘偶因沽酒知鱼价,恰为锄花破藓斑’;‘梦里还家兵世界,病中愁日闰支干’;‘心肝不死忧家国,诗句无灵愧弟兄’,俱新雅。”其《秋怀》诗中,有一首怀船山云:“闲官秋气味,十载奉京师。狂得时人骂,诗从外国知。车螯肥入市,霜菊傲当篱。嗜酒无钱甚,惟应句益奇。”
张问彤著作现存有《饮杜诗集》和《饮杜文集》两种。《饮杜文集》为清道光五年(1825)刊刻本,谭言霭(四川安岳人,翰林、官至御史)作序,称问彤“为文胎息两汉,出入唐宋元明诸大家,兼取众长,莫名一体。”遂宁市图书馆有藏。《饮杜诗集》分上下两卷,收诗200余首,有清道光四年(1824)刊刻本,在蓬莱镇(今四川大英县治)刊印,诗集有王检(四川泸州人,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所作叙,叙中称问彤诗“谨严”、“醇雅,不愧古作者”,“饮杜与船山,固旗鼓相当,未易轩轾云。”可见时人对其诗评价之高。四川大学图书馆有藏。
张问彤事迹主要见清人李星根《受之先生传》、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三十三、胡传淮《芝溪集》、《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及《巴蜀文化大典》“遂宁三张”辞条。
十二、张问莱
张问莱(1775—1838),字承祖,又字寿门、蓬樵,号旗山,张鹏翮之玄孙,船山季弟。乾隆五十六年(1791)秋,问莱与四川才女杨继端完婚,子一人:知训。问莱官浙江侯补主簿,署嵊县典史、鄞县典史、吉安县县丞、太平县县丞、余杭县县丞,加捐五品衔,在浙江为官15年,廉洁有声,后乞养归蜀,卒后夫妇均葬两河口祖茔。
问莱工诗善楹联,与著名学者梁同书系忘年之交。梁同书以书法名重天下,工书能诗。嘉庆十七年(1812),梁同书90岁,其夫人汪氏91岁,高龄夫妇,齐眉健在,大开寿宴,张问莱特撰联贺梁同书夫妇90双寿,联曰:“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此联最早载于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九中,评此联云:“时人称其工切。”联中字字扣题,平中见奇,不事雕饰,明白自如,以“玄”(黑色)对“赤”(红色),字面更觉工整,故《名联鉴赏词典》也录入此联。
张问莱与著名诗人吴锡麒、石韫玉等也时相唱和,吴锡麒《有正味斋诗集》中有赠张问莱诗。吴锡麒在《古雪诗钞》序中说:“余在都下,与张船山侍御为莫逆交……读其诗如龙跳虎卧,令人色然而骇。……后交其弟旗山,旗山来官于浙,余亦乞养还里,因得常常见之。既读其诗,并读其古雪夫人所为诗,然后知闺门之中,风化所始,要必出之至性至情者为足贵。”
清代诗人张青选(广东顺德举人、官至湖北按察使)撰有《旗山小传》,载于《遂宁张氏族谱》卷二。
十三、杨古雪
杨古雪(1773——1817),清代女诗人、画家;名继端,字明霞,自号古雪女史、西川女史。四川广元县长东路高城堡(今旺苍县普济镇)人,后迁南江县长池坝(今长赤乡)。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杨玺(1734——1806),字辑五,号瑞图、瑞亭,系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大挑二等,曾任纳溪县教谕、潼川府(今四川三台县)教授、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知县、六合县知县,升太仓知州、苏州府水利同知、署松江府知府,爱士恤民,嘉庆《四川通志》有传。母何氏,亦知书。古雪幼时随父就读于纳溪学署,天资聪颖。四岁识字,十岁知声律,习诗作文。师夸有“咏絮”之才,遂赐号“古雪”,本谢道韫咏雪意。十九妙龄与才子张问莱结为伉俪(徐仁甫《女子慷慨集》云“遂宁张问陶室”,实误)。夫妻恩爱,生活惬意,古雪与亥白、船山兄嫂姊妹常有诗词唱酬。嘉庆三年(1798),古雪偕夫送母、弟(杨继昂,字廷贤,号冠山,系拔贡,著有《冠山诗集》)赴江苏六合县家大人官舍。在赴江南途中,每临胜地,即吟诗抒怀。嘉庆五年(1800)春,随夫到浙江赴任后,赋诗填词不止,其诗词清婉,情感丰富。
古雪钻研诗词,兼工书画,并喜刺绣,尤长花卉仕女及山水,《益州书画录续编》云:“能诗兼工书画,有《烟雨楼》画幅传世,极飘缈之至,题跋亦隽雅”。
嘉庆十四年(1809)春,古雪将其作品刊印成《古雪诗钞》一卷、《古雪词钞》一卷,书前有诗人吴锡麒、学者梁同书、状元石韫玉、名士徐步云所作序言,书后有王慧云女史所作跋语。
嘉庆二十二年(1817)四月,古雪病逝,享年45岁。其侄杨世焘(杨廷贤与女诗人高浣花之子,号聋山)将浙本《古雪诗钞》、《古雪词钞》和《古雪诗词续钞》三书汇总编成《古雪集》三卷,在旺苍县高城堡九曲坡(今普济镇九江村)故里刊印。《古雪集》收录杨氏嘉庆二年至嘉庆二十年(1797——1815)间之诗词作品,计诗448首、词32阕,在此前后者,惜已散佚。
古雪词,风格婉丽,写景佳美,含蕴无尽。清代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18《清闺秀词》称古雪词《伤情怨》“尤隽峭者”。况周颐《玉楼述雅·杨古雪词》云:“西川杨古雪诗余一卷。《蝶恋花·春阴》、《买陂塘·西泠送春》,两词佳境,渐能融婉丽入清疏。《买陂塘》处韵十三字,余尤喜之。”
古雪生平事迹见《全清词钞》《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保宁府志》《遂宁县志》《益州书画录续编》《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巴蜀文化大典》等书;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胡传淮《芝溪集》《蓬溪诗存》等书有传。
十四、张瑶缃
张瑶缃,字怀芸,张船山堂妹,工诗,常与林颀、杨古雪唱和。名士徐步云(号礼华)《补祝旗山兄亲家贤偶古雪嫂夫人四十初度》诗注载有其事迹。
张瑶缃《和古雪弟姒留别作》(二首)云:“知君决计理归舟,别后思君独倚楼。官阁谈心如姊妹,圣湖聚首几春秋?江南雁影飞凉月,峡里猿声送急流。诗补兰陔同洁膳,故园世泽本长留”。“骊驹高唱动扁舟,促膝何时共一楼。兄弟只今同薄宦,别离况复感深秋。高堂颐养加餐重,异地年光逐水流。更有神仙携伴侣,怎教欲去不可留?”
其生平事迹载《国朝全蜀诗钞》卷六十一、民国本《遂宁县志》卷五、《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
十五、张  筠
张筠(1768——1787),张顾鉴次女,船山四妹,张鹏翮玄孙女,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喜诗能文。船山为其堂姐张问端的《淑徵诗草》所作序言中,称四妹张筠善诗,其《江上对月》诗中有“窈窕云扶月上迟”之句,深受船山赞许。船山多次在诗中怀念四妹张筠云:“闺中玉映张元妹,林下风清道韫诗”、“咏絮乍惊微雪夜,结荷永废大雷书”。说明张筠有谢道韫、鲍令晖之才。胡传淮《芝溪集》载有其事迹。
后来,张筠与汉军高扬曾结婚。其父高瑛,字东冈,汉军镶黄旗贡生,乾隆四十年任四川蓬溪县县丞;四十一至四十三年任昭化县知县;四十四至四十六年任雅州府知府;四十七至四十九年任石柱厅同知。婚后,张筠在夫家受欺侮和虐待,乾隆五十二年(1787)病死于京师,年仅20岁。船山在乾隆五十三、五十五年两次写诗哀悼她。
张船山《冬日将谋乞假出齐化门哭四妹筠墓》诗题下注云:“妹适汉军高氏,丁未卒于京师。”另一诗《赠高兰墅鹗同年》,自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后,俱兰墅所补。”从清末到现在,学术界不少人依此二诗题及自注推测高鹗是张船山的妹夫,近乎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乃大错特错了。“妹适汉军高氏”,“汉军”中姓高的人很多,为什么一定就是高鹗呢?认为高鹗是张筠丈夫的,有清代的文人,也有当今的“红学”专家。如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卷三中称:“张船山有妹,嫁汉军高兰野(墅)鹗……以抑郁而卒。”言之凿凿,其实乃道听途说。清末巴噜特恩华《三合吏治辑要》称:“高鹗,张船山妹夫”。近人尚达翔《高鹗生年考略》亦持此说。后来,胡适、俞平伯、王利器、周汝昌等先生 ,都把震钧之说作为定论,只有少数学者表示怀疑。
其实,《遂宁张氏族谱》早就解开了红学研究中的这一悬案。嘉庆二年(1797)冬,张船山三弟兄为其父撰写的《朝议公行述》一文中,就谓其四妹张筠“适汉军高扬曾”。《族谱》卷一《世系》张顾鉴小传中,也载其次女张筠“适镶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这些都是原始的第一手材料,足资征信,洵为不诬。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载:高鹗,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父:高存住;妻:卢氏。由此亦可断定高鹗之妻为卢氏,而不是张筠。
清代遂宁张氏家族,有诗文流传至今者,多达50余人,是名符其实的“诗人世家”,人称“一家男女尽能诗”。名扬巴蜀,领一代风骚,为古今中外诗坛所罕见。

参考文献:
[1] 胡传淮.张鹏翮诗选[m].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
[2] 王懋昭.遂宁县志[m].遂宁:民国18年刻本,1929.
[3] 胡传淮.张问陶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2005.
[4] 张崇阶.遂宁张氏族谱[m].遂宁:民国13年刻本,1924.
[5] 胡传淮.张问安诗选[m].蓬溪:蓬溪县政协,2002.
[6] 胡传淮.芝溪集[m].遂宁:遂宁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

作者简介:胡传淮(1964—— ),男,四川省蓬溪县政协,编审。主要研究清诗、巴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