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杜甫的重阳诗

杜甫的重阳诗

来源: 网络 发表日期:2020年09月21日

闻兹




    杜甫的重阳诗,有十余首之多,分别作于不同时地,各见诗情,俱存史影,若以“未能免俗”的应节吟咏视之,则失其旨矣。
    
    写得最早的一首重阳诗,是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所作,时在长安(今西安),述曲江菊花之会。他感叹“百年秋已半”,盖“百年”谓“生年不满百”而他已逾四十,如同一年岁月已耗去大半,仅余残年,因此兴“九日意兼悲”之思,尽管面对“江水清源曲”,也是“荆门此路疑”,以川江门户荆门或阻或畅之可疑喻自己的前途是穷是通之可虑。次年逢此节有《九日寄岑参》,复又因“寸步曲江头”而寄怀,所寄之感怀乃是忧时,盖上年淫雨伤稼,丞相杨国忠却以未灾地善禾献皇帝,掩饰灾情。诗的首尾忆念岑参,中间各句含讽,“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云师是古代神话中的云神,黄帝时百官长吏以云为名号,诗中借指弄权佞臣,诛则可补国事。
    
    乾元元年(758)的重阳是在蓝田县度过的,作七律一首,首联自云“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下写蓝田壮观,似乎应有尽欢之意了,但仍属“强自宽”而已,七、八句“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又回应首联。乾元为肃宗年号,诗人在离乱中自无茱萸会之欢。代宗宝应元年(762),诗人在成都逢重九,遥忆西川节度使严武带兵平徐知道叛,行军在外,有《九日奉寄严大夫》五律,深忆交厚的严武,即抒己心之愤叛。广德元年(763)的一首,从“去年登高”地、“今日重在”处写起,忆及“十年事”,盖天宝十四载发生安史之乱,至此十年,战乱未平,自己一直客居四川,“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时间线索既明,伤心经历亦著,“苦遭白发”、“羞见黄花”,佳节益觉凄切。
    
    永泰元年(765)在夔州(奉节),“陪诸公”作重阳饮,是时仆固怀恩挑起西北戎事,杜甫在“菊蕊独盈枝”的时节,“酣歌泪欲垂”,忧心更甚。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又被邀赏节,他先一日以诗辞谢,乃云“老翁难早出”,因为“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旧兴大减,已视赏节为賸(剩)事,得邀之时“忍泪已沾衣”了。
    
    大历二年,重阳诗多至六首(其中一首已缺失)。既有忆旧,又有即事,然皆辍饮独自登高之作。其一为追忆安史乱前,重九日朝廷赐宴并各茱萸一枝,“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旧日即长安时日,传杯指朝赐故事;今则如梦,“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只是愧对菊花了。其二忆京华旧友,昔日“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如今已是“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己身羁旅亦同孤云。其三怀弟妹,由“旧国霜前白雁来”念及“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其四怀故里,“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原”,杜陵樊乡有菊,少陵原北有浐水,南有玄灞素浐,其时登高何欢,此地则“佳辰对群盗,愁绝更堪论”,“更堪论”者何堪更言也。是年所咏《登高》,脍炙人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望中所见,长江波涛,意中所触,艰难苦恨。时未出川,犹在夔川,多病羁旅,安史之乱虽平,“便下襄阳向洛阳”之愿仍未可遂。后来出川,又因军阀混战不得归,客死湘江舟中。
    
    杜诗有诗史之称,老杜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的重阳诗篇所存者为安史之乱及其前后的史影,尽管都是从他个人遭际中映现,却更见真切。